APP下载

浅谈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3-21蒋世林

成功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句阅读教学文章

蒋世林

昌宁县卡斯镇邑林村完全小学 云南保山 678112

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小学语文教学大板块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可是当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却非常薄弱,基本可以称为两个独立的版块。两者有效结合,能够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两者能够互相加强,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以读促写,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经历,没有生活经历的写作在作品上缺少灵活[1]。而针对初中生来讲,生活经历很难支撑其完成一个好的写作,因此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阅历,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弥补生活阅历方面缺乏的短板。古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好的作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情感以及经历,从而逐渐累积自己的文学沉淀,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可以有东西可写。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有体悟的地方进行摘抄,还可以做一些简短的随笔。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章尽量不要进行分解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写作思路、文本架构等整体观,从而对于文章能够有一个全方位理解及把握,在写作的时候其脑海中存在这种写作架构,自然而然也就会应用到[2]。

二、高效阅读,助力写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阅读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阅读方向。伴随商品经济化以及网络更加普及,各种文本内容越来越多,之间不乏一些内容对学习无太大帮助的文本。对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加大关注力度与引导力度,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选取一些适宜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和期刊。对于这一点新课改也有提到过,并且还推荐一些初中生必读书目。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经典阅读,但需要注意阅读不能太流于表面,囫囵吞枣式阅读无异于浪费时间,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联想,将阅读中的一些闪光点能够与脑海中其他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素材库,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联系来应用自己脑海中的写作素材,这样文章写出来就会更加分。

三、认真观察生活,为作品附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正是这么一门艺术,一个好的作品会有其作品灵魂,这种灵魂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流露。而情感并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作者对于某件事能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情愫,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类似的故事。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周围生活仔细观察,从生活中来找到自己写作素材。还有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需要提供学生更多课外读物,如读者与意林等杂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到不同作者的不同故事,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摘抄,并养成这个习惯,把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有效融入到自己作品中,提升自己文章的层次。

四、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作手法,从而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使写出来的文章在层次感上会更加鲜明。教师可以利用语句填写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学生在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方面都比较强,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在好的语句中进行留空,让学生通过对上下文进行理解填空,并与原文作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词语放在同一种语句中表达情感强烈不同的美妙之处,从而在写作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对于词语的运用。

一,读。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读为主。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内容。这个环节优点在于:一、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是教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的方法;二、学生会边思考边阅读;

三、所有学生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具有全面性。

二,写。阅读以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会有初步了解。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句,并进行标记,然后将自己就此理解写在旁边,可以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写下来;可以摘抄文中精彩语句,为自己写作提供妙笔。这个过程就是全体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避免出现大多数学生只会等答案,不进行思考,这样产生现象就是优生越优、差生越差,无法全面进行教学。只要学生能主动进行思考,在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如果想要实现读写结合,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从阅读之中来掌握写作技巧,通过体会作者情感表述方式来使自己的作品变得具有灵魂,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两方面能力相互促进提高。

猜你喜欢

语句阅读教学文章
重点:语句衔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