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形态
2019-03-21张晴
张 晴
河北省直机关第七幼儿园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亲自然体验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的着力点。幼儿品德教育在课程观的构建和幼儿品德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上,需要将亲自然体验作为着力点,重点给力,使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实践构起适宜幼儿精神生命健康发展的理论导向,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活动实践中启发幼儿亲自然灵性,彰显幼儿品德教育的亲近感和生命力。
一、亲自然体验的实践内涵
刘惊铎先生将体验立足于生态德育场域的生存实践,将体验这一概念界定为一种兼具现场性、整体性和超越性的,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体验者的头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是图景信息在大脑中转换和创生[1]。亲自然体验则是在自然场域中以生成性自我感受为核心构成情感,因亲融体验丰富的幼儿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以品德教育影响。
幼儿作为体验者与接受对象生成融合性体验,幼儿的心灵以全面开放、包容的状态感受生命,体验被分离式道德下个体对于外在、既定条文规范的单向体认所忽视的意义部分,从中获得和生成一种融通于自然、社会和心灵之境的内心特质的优质德性。
二、亲自然体验的实践架构
亲自然体验活动注重将自然作为幼儿品德教育体验场,在广袤、自由、丰富多彩的自然体验场中,幼儿教师作为导引者亲验自然之境,师幼双方全息沉浸在生命感动中,开启幼儿生命的智慧之门,净化和调整内在生命状态,陶养幼儿的灵性。
(一)遵循幼儿教师的爱之伦理
爱是幼儿教师基本内在素质,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是他给予另一个人他生命的活力,是二者生命感的融通和交互,蕴含着教师对幼儿无微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将幼儿作为灵动生命的敬畏,爱可谓是真正的呵护。在亲自然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自然本真和天性,顺应幼儿生长内在规律,承担幼儿内在心理机制成长的责任,保护幼儿内在自我调节机制。在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真正走出权威教育者的角色,在亲自然体验中以一名真实、关心、在场为特质的纯粹导引者,跨越个人的狭隘视界,营造适宜的自然体验场,从幼儿作为感性个体生存实践体认出发,科学且艺术地整合幼儿的品德教育内容,在同幼儿真正的开放对话和反思表达中体验、融通生命关系,在亲自然体验中,回归幼儿品德教育爱的伦理行为。
(二)建起联结自然的体验场
自然是幼儿精神生命孕育之所,幼儿是自然之子,其成长伴随着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密切交流和转化。蒙台梭利指出,人总还是属于自然的,特别是在幼儿期,更应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以发展身心[2]。
亲自然体验联结大自然,将自然作为幼儿品德教育体验场,拆掉了原有阻隔幼儿与大自然亲密融通的高筑的活动室,将鬼斧神工的人文之景和自然之境作为德性感受场,幼儿与极富生命力的多样生物为伴,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材料不再是人造的、冰冷的玩教具,而是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同伴和奇妙多变的自然之景。幼儿在自然体验场中,在教师的导引下置身于大自然的神秘与多变中,领悟生命的多样性,沉浸在感悟自然万物中,潜移默化地在生命的深处积淀生态阅历。在自然中,幼儿品德教育实践没有了死板的条文规束,不局限于德育知识单向传授,形成道德规范意识,最终控制幼儿道德行为,以达成幼儿内在德性的成长。幼儿亲自然体验是在与教师双向互动中拥抱自然,唤醒幼儿生态阅历,触发生命感动,在生命开放中感受支柱性的生命关系,幼儿在亲近自然中欣赏美景,在与教师的道德情感体验交流中陶养和流溢美善的自然灵性,在对绝妙的自然美景收获下和自由澄澈的体验学习中,形成健康、充盈且灵动的优质德性的生命样态。
(三)构成全息整合的亲自然体验图式
全息整合,是亲自然体验活动实践的主线。幼儿亲自然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的实践以遵循亲临体验、诉说性开放表达分享在先,群集至内我反思性体悟和智慧的提升在后的逻辑,注重体验者通感力的发挥,全息沉浸、全脑贯通于体验之境和沉入体验之思中。在活动中体验者经历的是感情的触动和眼界的打开,以此洞开心灵、体悟生命的感动,以达臻于美善意识涌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
全息整合的自然体验图式,关注幼儿精神生命的发展中人格塑造中意义感的恢复,凸显“联结-转变-平衡化”的灵性活动组织特征,其中活动“联结”的唤起是其灵性活动组织的关键。蕴含亲自然灵性的体验活动以幼儿身心联结、人与万物联结、人与社会联结、知识联结、自我与内在本性联结以及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平衡六类联结为首要,探讨幼儿身心关系,注重五大领域知识综合,着眼于幼儿与自然万物和社会亲密接触,使其融通于生命网中,整合幼儿传统思考方式和无意识的隐喻和内心,以期幼儿意识到与万物生灵深刻联结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