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醉翁”称号由来解析

2019-03-21田兆山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醉翁修己醉翁亭记

田兆山

宋代人文鼎盛,“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1]8文人称号多为“居士”“道人”“先生”等雅称①,正是这一思潮的体现。

称号代表着文人的品性、理想和情趣,不可不慎。是故古人虽好酒,称号却极少带有“酒”和“醉”字。以李白为例,斗酒诗百篇的诗仙称号是“青莲居士”,与“酒”根本不沾边。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5年),因“盗甥”案贬知滁州的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在文中,欧阳修自号“醉翁”。直白地说,“醉翁”就是一个醉醺醺的糟老头。欧阳修重视“立德”,这一称号,是欧阳修的自嘲,也是他对艰难人生的超越,更代表着欧阳修新的人生境界。

一、“立德”是儒家的基本人生追求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2]106在孔子看来,鬼神之说难以确信,有无来世也无法确知。所以,儒家历来执着于现实人生,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不朽”说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能够在“立德”“立功”“立言”等目标上有所作为,以求名垂青史,是儒家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不懈追求。而这三个目标上,“立德”无疑是人们的首选。

欧阳修自幼好学,少负盛名,年仅二十三岁即高中进士。景祐三年(1036年),意气风发的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夷陵县令。此次贬谪,反令欧阳修名声更著。被召回京城后,仍然坚持“论事切直”,宋仁宗颇为赞赏:“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宋史·欧阳修传》),颇有钦立欧阳修为道德楷模的意味。

由此可见,在莫须有的“盗甥”案之前,欧阳修极为重视“立德”,也着实有着很好的名声。

二、“醉翁”称号是欧阳修人生困境中的自嘲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2]196官场上对付政敌最恶毒的方法就是利用谣言,将对方污名化并进行道德审判。因“锐意言事”而“大忤权贵”的欧阳修,得罪了很多人。他们处心积虑地炮制出“盗甥”案,逼令欧阳修的外甥女诬告欧阳修与她有染并侵占了她娘家的财产,用最卑劣的污名,毁灭了宋仁宗钦立的道德典范。众口汹汹之下,欧阳修百口莫辩,有心护佑他的宋仁宗也只能另寻了个理由将欧阳修贬知滁州。

贬官,本是官场沉浮的常事。但这次贬知滁州,却非同寻常。

欧阳修此前被贬夷陵时,十分注重个人形象:“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而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却写了很多满是酒意的诗文②。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更自号“醉翁”。

忠君爱国、直于言事却屡忤权贵,好意抚养孤女却被泼污水。欧阳修带着满身伤痕来到滁州,想到洁身自好的自己如今的遭遇以及一直以来对“立德”的人生追求,于酒酣耳热之际不禁自嘲,索性以“醉翁”自称。

三、“醉翁”称号是欧阳修对艰难人生的超越

写作《醉翁亭记》时,欧阳修无疑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

欧阳修自幼体弱多病,三十岁时即自称“病翁”③;自二十七岁至三十九岁,十二年间五位家人相继离世,更令其感慨生命无常④;本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以“盗甥”的污名贬知滁州。子曰“四十而不惑”,站在四十岁的端口,欧阳修却困惑了。

没有人知道,此时的欧阳修是否想过死。但欧阳修不敢一死了之,也不甘就此了却残生。

明朝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对于生死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

昔有友问予曰:“朝闻夕死,何以为可乎?”答曰:“我有四字,人忽以为常,不必说。”其友极叩之,予曰:“当死便死。”彼亦不悟。(《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上》)

欧阳修此时虽生无可恋,却绝非“当死”之时。此时若死,则坐实了“盗甥”的污名,所以欧阳修不敢;此时若死,则枉费了出众的才情,所以欧阳修不甘;此时若死,则辜负了宋仁宗的恩遇,所以欧阳修不忍。

因此,欧阳修活得很痛苦。那些满是酒意的滁州诗文,背后的酸楚谁人得知。

有困则有思,《醉翁亭记》便是欧阳修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艰难人生的超越。

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无疑是充满欢乐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60

虽然欧阳修极力渲染快乐的气氛,但他内心的苦痛还是忍不住流露了一丝:“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60太守之“颓然”,仅仅是因为酒醉吗?前文说的很清楚:“醉翁之意不在酒。”[3]60是太守酒量欠佳吗?从欧阳修的一贯好酒,应该也不会“饮少辄醉”。

很明显,太守的醉,不因酒量,而在心态。在众人的欢愉中,“颓然”于座的太守,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颓然”二字,着实令人感觉满篇之乐,难掩一悲。

但,欧阳修此行并不是为悲伤而来。准确地说,不敢死、不甘死、不忍死的他是为疗治心灵的伤痛而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2]57青山绿水,历来是仁人志士感遇抒怀、疗治伤痛的最佳去处。命运多舛却不甘背负污名了此残生的欧阳修,把目光投向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在欧阳修的眼里,琅琊山充满了生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60是草木旺盛的生命;“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60是禽鸟自在的生命;“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3]60是百姓快乐的生命。这些勃发的生机,感染了生无可恋的欧阳修,让他苍凉的内心生出了一丝暖意。在醉酒带来的朦胧状态中,这一丝暖意袭满了欧阳修的全身。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60可见,太守之醉,不仅为酒。但酒是一个媒介,让太守在山水面前敞开心灵,于半醉半醒之间,这颗受伤的心灵在充满生机的山水之间得到了安放。在这一瞬间,欧阳修完成了对艰难人生的超越。

四、“醉翁”称号代表着欧阳修新的人生境界

宋仁宗庆历六年,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幸运的一年。这一年秋天,贬谪中的范仲淹挥笔写就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欧阳修则写出了《醉翁亭记》。

但欧阳修无法像范仲淹那样抒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更没有资格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正气凛然的句子。忧国忧民,是需要看作者当时名望的。声名狼藉,难以自辩的欧阳修,实在担不起这样的文章。所以,欧阳修只能以醉眼观世界。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极力写“乐”,却绝口不提一个“忧”字。不仅没有忧国忧民的表述,连个人的忧伤都藏进了“醉”里。

欧阳修外在的名声被污损了,但他对百姓的仁爱之心却一直没有改变。终其一生,欧阳修始终没有放弃“立德”这一人生根本。

到任滁州不久,欧阳修便利用冬闲发动民工修筑城墙。第二年,又在丰乐亭旁“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欧阳修《与韩忠献王》)在政务处理上,欧阳修施行“宽简”之政,“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宋史·欧阳修传》),使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正如后世程颐所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程颐《代吕晦叔应诏书》)

后来,欧阳修又在颍州等地任职,始终贯彻“宽简”之政:“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宋史·欧阳修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152

在孔子看来,“安百姓”才是君子“修己”的最终目的。莫须有的“盗甥”案虽然令欧阳修失去了外在的光环,甚至困扰了他的一生,⑤但也使欧阳修达到了一个新的人生境界。欧阳修长期使用“醉翁”的称号,⑥为政也“不求声誉”,是欧阳修对个人荣辱得失的超越;“所至民便之”,更是欧阳修以民为本的君子风范。

《醉翁亭记》见证了欧阳修罹患人生重重坎坷后的心路历程,也让琅琊山、醉翁亭成为滁州最醒目的名片。时至今日,以“亭城”自称的滁州仍享受着欧阳修留给滁州的遗泽。

[注 释]

① 例如:苏东坡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姜夔号“白石道人”;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朱熹号“紫阳先生”。

② 欧阳修在滁期间的诗词,许多篇章谈及饮酒至醉。如《题滁州醉翁亭》《丰乐亭小饮》 《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琅琊山六题·石屏路》《幽谷晚饮》《丰乐亭游春其一》《啼鸟》等等。

③ 欧阳修《题荐严院》:“那堪多难百忧攻,三十衰容一病翁。却把西都看花眼,断肠来此哭东风。”

④ 大中祥符三年,欧阳修四岁,父亲去世;明道二年,欧阳修二十七岁,妻子胥氏卒;景祐二年,欧阳修二十九岁,(续弦)夫人杨氏卒;同年稍早时,妹夫张龟正亡;宝元元年,欧阳修三十二岁,长子夭亡,年仅五岁;庆历五年,欧阳修三十九岁,长女夭亡,年方八岁。

⑤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监察御史蒋之奇弹劾年已花甲的欧阳修与儿媳妇吴春燕“乱伦”。到了现代,仍有一些人拿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柳》一词说事,认为欧阳修对外甥女就算无苟且之实,也有觊觎之心。

⑥ 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方才改号“六一居士”。此时,欧阳修已是六十三岁的老人,距其离世(1072年)仅有三年。

猜你喜欢

醉翁修己醉翁亭记
永远的醉翁
——纪念欧阳修逝世950周年活动侧记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一品红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雨中落樱
两年三名亭,千古一醉翁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