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公选课教学的可能性及思考
2019-03-21杨丽忠
杨丽忠
(长治学院 教学评估与督导中心,山西 长治 046011)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实施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是目前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实施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可以有效促进高校课程结构的优化,弥补公共选修课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一、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呈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更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通识教育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认可。
把通识教育视为大学的理念和灵魂的是学者李佳,她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全球视野,从而适应现代社会所需,创造有意义的社会价值。[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大学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多学科知识学习平台,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由此看出,目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设置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世界主流的教育模式。正因如此,随着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公共选修课在大学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中遇到的难题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戏谑既是大学生的上课策略,也显现出了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公共选修课的尴尬境地。即使学生不逃课,高校公共选修课在开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题:
1.选课从众性与盲目性难题
学生之所以选修一门课,其出发点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道听途说”,呈现为从众性。听学长们说哪门课不点名,哪门课考试好通过,哪门课授课教师喜欢讲故事,那么就积极选修这门课程。于是在公共选修课授课过程中屡屡出现有些质量一般的课程人数爆满,可以超过二百名;有些品质较高的课程却因为没有学生选修而不能开设。
另外,由于高校缺乏相应的选课指导,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去考虑弥补由高中文理分科造成的天然性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只是被动选课,上课凑数,发现授课内容自己不感兴趣则会逃课,呈现为盲目性。
2.学生对授课知识接受困难难题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往往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校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够全面发展的,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但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着天然的缺陷——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的不平衡。尽管我们从各种媒体报道中得知当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正在酝酿着重大改革,甚至在某些省份正在试验。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校大学生依旧是高中教育文理分科的产物。虽然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但是也无法掩盖其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的不均衡。进入大学之后,理科院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而文科院系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薄弱。这种缺乏和薄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文科学生更没有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原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理分科所导致的知识结构的缺陷,但是由于上述学习意识却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选修课程缺乏学习积极性。
3.教学管理被动性难题
由于选课从众性与盲目性难题而导致公共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上呈现为被动性。学生能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总是一副理想的场景,现实的景象总是公共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至少肩负两重任务:一是传授知识,二是维持秩序,甚至维持秩序重要于传授知识。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在学期中间总是迫不得已需要通过点名的方式近似于威胁式的把学生留在自己的课堂之中。但是学生总是可以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多学生可以按时到课,但是很少认真去听课。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上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在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有的做专业课程的课后作业,有的带着耳机通过各种移动终端看视频、直播,或者玩游戏,甚至在悄悄的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中断教学维持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4.考核制度松散难题
任何一个难题并不会孤立的出现。高校公共选修课考核制度松散的难题是由上述难题的出现导致的。正是学生选课过程存在从众性和盲目性,教师教学管理存在被动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使得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出现了不规范甚至“放水”的状况。高校公共选修课在考核层面上大多采用课程论文抑或开卷考试考核方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获得学分,授课教师经常会降低考核要求和标准,进而使考核流于形式。由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在考核制度上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学生对公共选修课认识的地位作用大打折扣,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目的也随之无法充分体现。
三、高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可能性
高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选课从众和盲目、学生接受知识困难等问题,使得学生选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上课过程更加开放;也可以解决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被动、考核制度松散的问题,使得教师对课程管理更加方便,学生选课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进而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学习时间机动性
与传统公选课授课模式相比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公选课授课不需再受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和上课人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得以同时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变为可能。就目前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在每学年学生网报公共选修课时,由于受到上课地点的制约,学生们总是会与自己“钟情”的公共选修课程失之交臂。另外,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学生在上公共选修课的过程中总是以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或者是做实验为理由向代课老师请假。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由于不需要考虑固定时间上课的这一因素,每一个选修课程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不受外部客观时间因素影响的时间段,通过选择合适的终端参与课程的学习,提交课程作业和自我测验;并且不需要通过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而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就大大减少了选修课授课的受限因素,使得学习可以获得一种时间和方式的开放性。
2.学习素材多样性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使得公共选修课程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教材的使用上变化是非常明显和有益的,之前大多公共选修课是没有书本教材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总是一味的通过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课,这样的上课体验是单调而又乏味的。由于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国际互联网是以学习资源丰富且信息及时而著称的。所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就有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公共选修课程授课教师在上传课程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在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后,针对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提供适合其兴趣和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这一方面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增加课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教学重点迁移性
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进行面授。但是,众所周知,教师授课绝不是机械的,教师授课过程还会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身体状况、情绪因素和外界环境都可能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状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师授课就不再受到上述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限制,甚至可以选择自己状态好的时间,在外部硬件配置良好的空间中完成教学视频的录制,并通过先进的视频录制和处理技术保证自己教学视频的精益求精。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处理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视频、课程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课程中的重难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为学生答疑等后续工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凝炼课程精华,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重心迁移至学生学习困难之处的辅助和支撑。
4.知识更新时效性
人们常言: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专才,而是知识全面、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和社会的人才新需求对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和人才类型提出了更高甚至更苛刻的诉求。全国高校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对公共选修课开设都非常重视,想法设法尽最大可能来保证开设的公共选课程能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的公共选修课,在知识结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教材知识体系等因素方面都受到教师个人能力的影响和制约,授课教师不能保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时效性,甚至大多情况下可能是陈旧的。这对高校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由于课程教学视频和教学相关内容信息及时更新,以及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过程中所产生问题对教师的倒逼,使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自我的知识系统,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快速接受到新知识和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相适应。
5.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性
大学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和知识掌握情况。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应如此。传统的公共选修课教学由于受制于学生人数多,教学时数限制,授课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很大程度上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期待目标。通过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来开展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有效地缓解上述传统公选课教学的缺陷。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就学生来说,他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使他们及时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以求得教师及时解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教师在授课或者答疑过程中,亦可通过网络及时学习和解决自己不清楚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考核测试模块,学生随时随地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如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掌控,使得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时调整更新内容并给予教师和学生相应地提示。
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公共选修课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方式的优势明显高于传统公共选修课教学方式,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着力提倡和快速开展普及。但是,任何一枚硬币都有其两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也有其必须注意的问题。
1.学习时间的碎片化
笔者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曾经惊奇的发现,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着部分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称之为“刷课”。专业课教师发现并提醒学生,学生会及时停止网络课程的“刷课”行为。这就使得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统统呈现为碎片化的景象。
笔者曾问过学生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们承认他们不想学习某些课程但是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网络课程学时硬性规定。这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热衷者足够的重视。虽说公共选修课并非上述的网络课程,但是毕竟两者所依托的平台是共同的,那么学生采取的方式就可能一致,即利用自己可能挤出的严重不连贯的时间进行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比如上述上专业课时间,还有可能的用餐时间、游戏时间或者午睡时间等。究竟如何有效杜绝学生单纯的“刷课”而非利用相对连贯的一长段时间上课学习行为?
2.学习过程的替代化
前一所谓碎片化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如果部分学生稍有懒惰思想,那么他就有可能请他人代为刷课,代为学习,甚至代为参加考试!使其学习行为呈现替代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考核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但是并不能验证学习者是否为实际的应该学习者。究竟如何有效杜绝学生请人代为“刷课”学习而不愿自己亲自上课学习行为?
3.教学参与的轻视化
传统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要求教师及时到场、亲自参与、认真授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究竟是要求教师全程在后台为学生服务还是网络教学和直接面授按比例分配进行?如何保证教师在后台服务和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全身心参与而非消极怠工?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随机性,那么教师是否有精力和时间以保证随时服务,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当然,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细思极恐的。也有很多事情是绝对值得竭尽全力勇于探索的。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既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模式和效果工作中迫在眉睫的任务。那么,我们高校教师就应该一边尝试一边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