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教融合理念的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研究
2019-03-21□李丹
□李 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鼓励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而是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创新勇气和敢于突破。教学课程是碎片化的,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而相关课程的教学、竖井式教学、课程开设等也都是以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为主,实际情况并不好,缺乏教学实践平台,现阶段本科院校重点满足基本教学条件的硬件建设,实验室的功能相对独立,资源不整合,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创新技能培养的设施、设备和场地。
二、双创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方案设计
(一)以电子和信息工程学科群为例,学校和企业应以各种方式开展合作,扩大创新和创业教育。促进竞争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促进学习和教学。通过竞争,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为了适应市场,学生定义的作品成为市场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设计与企业产品的开发是同步的。学生从一个项目学习到另一个项目,直接进入项目的实际操作。学生不确定性创作作品被企业接受或被市场认可,不仅培养了学生不确定性的专业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不确定性的创作热情。
(二)以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群为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全日制教育与兼职教育的结合是影响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聘请更多的企业实践专家作为校内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创新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的教师、商业实践专家和其他人。要认识到教师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与实践专家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在企业担任职务,开展创新和创业实践,参与创新和创业教育经验交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群为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从整体上考虑创新和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并考虑所涉及的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现实,认识到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课程体系应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企业实践等。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的考虑。课程内容应包括企业家素质教育、企业家知识教育和企业家技能教育。主要课程有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创业营销、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和创业心理学。第二,课程体系应明确学生的课外实践要求,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三、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难点分析
课程体系创新是指根据职业岗位开发课程,在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并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调查、任务分析、项目课程开发和围绕企业市场需求的教学等方面。
群众性创业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由企业出资,派出高级创业技术培训员进行讲座,并在专业课程中选择创新型教育课程,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四、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在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基础上,一课堂、二课堂、三课堂进行深度整合,扩大创业教育的创新形式。一是开设理论和实验课程,以提高企业工程项目在实际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围绕第一课堂开展活动。以产品设计竞赛、创新竞赛等能力和质量培训为重点,通过对企业导师的考核,开展创新工作。三是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整合。依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实践基地,整合学校内外资源,主要是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实践。
第二阶段:以岗位设置为目标,建立逐步创新和创业实践培训体系,建立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工作创新与毕业实习工作创新”阶段建立了创新实践培训体系。
第三阶段:以企业的需要为指导,完善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创业,增加两系统合作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现实,认识到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浅到深、逐步深化的过程。课程体系应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企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能力提升、课程对接的课程体系,拓展基础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阶段:吉林智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将建成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实验培训与实践中心,成为实践教学与协作创新的平台,为完成“吉林省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基地”项目,为实现阶段性目标作出贡献。为构建“实践教学、协作教育、协作创新、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大平台,应积极构建智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平台和协作创新平台。
五、结语
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明确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采用基于案例需求的探究、讨论和参与的研究方法,按照“学科专业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吉林省智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为主导力量,搭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全面开放、高效运行的专业实验平台,实现本科实验室的开放,建立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部和外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现有的作用,智能吉林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和物联网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应该跟踪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依托智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指导与实践相结合、三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培训、创业孵化、发明制作、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创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和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