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ABC模型”及其逻辑变革

2019-03-21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念理性逻辑

龚 艳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1100)

一、 “ABC模型”的早期解释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以下简称REBT)是认知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的认知(cognition)、情绪(emotion)和行为(behavior)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任何一者的改变都会对其余二者产生影响。在上述前提下,REBT的治疗原则可以被概括为:应用理性分析与逻辑推导,帮助来访者检验信念系统,抛弃其中的非理性信念并重建理性信念,通过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良性循环来减轻或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1956年,艾里斯提出了用于刻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之间逻辑关联的“ABC模型”。该模型主要是针对个体所感知到的外部环境、个体的信念以及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论述。“ABC模型”既是REBT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预设的具体展现,也是该理论应用于治疗实践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因而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模型。A、B、C分别指代激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信念(beliefs)以及结果(consequences)。对于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定义,艾里斯曾经明确指出:“激发性事件是指进入个体感知范围内的外部经验事件;信念是个体关于激发性事件的想法、推断以及评价;结果代表个体在激发性事件与信念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1]

从早期REBT理论的相关著作中可以看出,激发性事件是某个被个体感知到的经验事件,它不包含个体的感知活动,因而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事件。例如,“我由于考试不及格而遭到了责骂”是一个激发性事件。但是,“我由于考试不及格而遭到了责骂,这很糟糕”,包含了个体对客观事件的感知“糟糕”,那么根据定义,它就不是一个激发性事件。

艾里斯在《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中,将人的信念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界定:(1)个体针对激发性事件所形成的相关信念;(2)个体给予激发性事件的直接解释与评价;(3)个体以原有的信念系统为背景,针对激发性事件所作出的一系列推断,即间接的信念、解释或评价[1]。同时,在初期的“ABC模型”中,信念被划分为两类: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理性信念是个体在面对激发性事件时所具有的合乎逻辑的、现实的以及能够促进个体产生适当结果的信念。而非理性信念则是那些违反逻辑的、与实际不相符的、甚至引起个体不适当的结果的信念。

艾里斯本人在如何区分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他在文章中提到:“……(非理性信念)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以及自我打击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西方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困扰。”[1]这一区分较为模糊,若以其为标准,那么评判一个信念是否理性,就要考察个体所产生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是适当的还是不适当的:理性信念导致适当的结果,而非理性信念则导致不适当的结果。

对应于上述两类信念,结果也被划分为适当的和不适当的两类。在“ABC模型”中,结果包括个体的认知结果、情绪结果以及行为结果三种。根据理性信念导致适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及非理性信念导致不适当的结果,可知评判结果是否适当取决于信念是否理性。当个体面对激发性事件时,他会依据所持有的信念是否理性而产生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两种结果之一。

可见,信念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定义的问题,即信念的理性与否取决于引起的结果是否适当,而结果的适当与否又直接由信念的理性与否所决定。“ABC模型”的初期形态在理论上较为粗糙,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以及基本假设的提出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REBT的发展,理论家们对“ABC模型”中的基本概念和假设都提出了修正与扩充。

二、 对“ABC模型”的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

在对REBT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与检验时,理论家们发现初期的“ABC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三者的关系,许多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这些信息的添加可以使该模型为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提供更加细致与精确的刻画。

经验证明,一旦外部事件给予个体有效的刺激,个体必定会产生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感知。这些感知对个体唤起何种信念以解释外部事件以及产生何种结果以应对外部事件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外部事件与个体的感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因此,原“ABC模型”将激发性事件仅限于客观的外部事件而排除人的感知的定义不符合经验事实。

有学者指出“激发性事件应当包含:1.进入个体感知范围的客观的外部事件;2.个体对该事件的主观感知。”[2]艾里斯在对REBT进行修正时认为,将激发性事件与个体对该事件的感知严格区分没有必要。把个体的感知纳入激发性事件的定义中并不会改变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的逻辑关联,反而能使该定义更加符合人们的经验与直觉。

在关于“ABC模型”对信念的界定上,争论最多的是非理性信念应当如何进行定义的问题。非理性信念是REBT的基本概念。对它的界定直接影响着区分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的标准问题。据上文论述可知,最初“ABC模型”并未对非理性信念的含义给出明确解释,它仅用非逻辑的、非现实的或具有阻碍的等谓词对其进行描述。然而,非理性信念这一概念对“ABC模型”至关重要,所以在理论内部对它进行清晰定义的要求也愈加强烈。

1987年艾里斯指出,那些不能增进,甚至阻碍人们基本目标实现的信念都是非理性信念。这是对非理性信念具有阻碍性的说明。1994年,艾里斯在《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的修订版中又将非理性信念定义为:“1.在它们的本质上(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通常是严格的、教条的、强烈的要求和命令,时常以下述词语彰显:必须、应当、需要、应该、不得不、非得等等;2.由于它们是命令式的,因而会有许多派生的性质:高度的非现实性、过度概括性以及任意性。”[3]这个界定是对非理性信念具有非逻辑性及非现实性的说明。如此,REBT理论对非理性信念的诠释就趋于完整了:非理性信念是个体由激发性事件引起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的,被教条地、迷信地、严格地持有的,并阻碍个体目标达成的信念。评判信念是否理性的标准也相应地变为:看该信念是否具有逻辑性、现实性以及是否能够促进个体目标的实现。

在非理性信念的定义得到丰富的同时,理论家们对理性与非理性两类信念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认识:“个体对激发性事件的评价与解释建立在原有的信念系统之上。因为个体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人,所以个体由激发性事件唤起的信念本身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以符合逻辑与实际为前提),它必然与个体的目标相一致。但是当个体在信念中加诸必须性(musturbatory)及灾难性(awfulizing)后,理性信念就会转化为非理性信念。”[4]也就是说,非理性信念在语句结构上比理性信念多了“必须性”和“灾难性”,这恰恰是非理性信念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的标志。

REBT理论家对初期“ABC模型”中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的定义没有进行修正,但对三种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却作了重新规定。“ABC模型”最初假设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并非由激发性事件直接引发,而是由个体针对激发性事件的信念而引发。该假设是当时“ABC模型”得以成立的出发点。由于REBT属于认知心理疗法,它强调个体认知的重要性,在个体不适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中,认知处于被转变的核心地位,情绪是被处理的直接对象,而行为的改变则是认知与情绪转变的被动结果。换句话说,认知结果的改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会引起情绪和行为结果的改变。

然而,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引起-被引起关系。艾里斯认为:“它们的相互作用建立在人类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逻辑纽带之上,其中任何一者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二者及‘ABC模型’的整体结构。”[5]据此,修正后的“ABC模型”将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更广泛地定义为“相互决定、共同作用”[6]。一定的认知结果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与行为结果,但情绪结果一经形成,它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同样,行为结果在产生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或削弱已有的认知与情绪结果。

三、 “ABC模型”中的新概念与新假说的提出

在REBT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理论家们不仅对“ABC模型”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重建和扩充,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目标”(goals)。这令整个“ABC模型”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艾里斯将“目标”定义为:“由生物意义上的、习得的以及通过实践内化为习惯的目的、价值、标准以及希望。”[6]这意味着,个体的目标是一些基本的或特殊的价值立场,这种立场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REBT提出一个新假说:除生理因素外,许多强烈而持久的目标都包含确切的认知、情绪及行为活动。

人既有生物性也有社会习得性。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目标。除此之外,人类还渴望被理解与被爱,渴望稳定的生活与保障,渴望使用理性、逻辑以及科学的方法,渴望对生活有所掌控和获得成功等等。正是这些目标规定了何种外部事件能够进入个体的感知领域,个体又将对该事件作出何种评价、解释和推论以及个体将产生何种应对性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由此可见,目标是将激发性事件、信念以及结果串联起来的核心。激发性事件、信念以及结果三者之所以能紧密结合的原因就在于个体的特定目标对三者的渗透。所以,“目标”概念与相关假说的提出标志着对初期“ABC模型”修正的完成。

“目标”概念的提出促使理论家对“ABC模型”的逻辑运作模式进行重新反思。在最初的模型中A、B、C所进行的是一种单线条运作,即激发性事件结合信念引起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此时的模型只能刻画个体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某个片段。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行为困扰很少由某个特定片段引起,而是众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临床治疗的深入,“ABC模型”的这种单一型的刻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了。艾里斯在其后期理论中指出:“在‘ABC模型’中,A、B、C三者之间所进行的是多向度的循环运作模式。”[7]

举例说明,某人受到打击(A),结合其非理性信念(B)产生了不适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C):“这样的打击我无法承受”(认知结果)、心情极度抑郁(情绪结果)、发呆(行为结果)。上述A-B-C以及认知-情绪-行为结果的运行模式一经形成,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循环:“我遭遇打击却只能发呆,真是没用”(新的认知结果)、陷入绝望(新的情绪结果)、痛哭流涕(新的行为结果)。这些新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对个体而言又成了新的激发性事件(A),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新的信念(B)以及新的结果(C)。“ABC模型”的运作会随着上述循环不断往复。

四、 对“ABC模型”及其逻辑变革的评价

首先,在“ABC模型”中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刻画了人的各种各样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目标、激发性事件、信念、结果等概念的定义是相互渗透的。这几个部分虽然被独立地区分为人类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但各部分又综合包容了这三方面。艾里斯早在1956年就指出过:“从心理学上讲,思想和情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所以有时候人们的思想过程就是人们情绪的经历过程,人们的情绪也就变成了人们的某种思想。”[3]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从概念上分别为“ABC模型”中的各因素给出不同的定义,好像它们是一种独立的、分离的过程。但实际上,人们参与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各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能够影响或创造新的激发性事件。个体对激发性事件的感知,必然与结果一样也具有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信念在与激发性事件以及结果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具有全局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各个区域各自工作的,而作为大脑功能的结果则应当被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分析与认识。

然而问题在于,目标、激发性事件、信念以及结果分享了所有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而在REBT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它们概念的界定却不能完全反映出上述特征。如果目标、激发性事件、信念以及结果都具有认知、情绪、行为因素,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区分它们呢?因此,REBT理论家有必要对模型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以对模型的基本概念有明晰的定义。

其次,非理性信念定义中所提出的“必须性”及“灾难性”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谓词对非理性信念逻辑无效性的贡献也可以从经验与逻辑上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更能呈现非理性信念的特征。由于人是有界理性的动物,其所固有的局限性是天生的。有些目标能实现,有些目标无法实现。当目标与“必须性”及“灾难性”相结合后,它们就变成了必须实现的,否则将导致灾难的信念。例如,“我必须被认可,否则将是可怕的”,“他人与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想法进行,否则将是灾难性的”等等。这些信念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经验的支持,也无法逻辑地从前提得出结论。当个体持有该类信念的时候,由于其前提的“必须性”,他必然会在经验中遭到阻碍与挫败;又由于其结论的“灾难性”,他又必然会产生不适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结果。

英国理论家德莱顿强调:“通过‘ABC模型’中各因素的循环——在这里是‘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个体产生情绪-行为困扰。”[8]某个体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使其形成了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特定的信念系统。该信念系统中包含着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是个体进行有效认知、评价及推理的合理前提;而非理性信念则不能作为有效的前提。当个体感知到有利的激发性事件时,非理性信念前提中的“必须性”被达成,其结论中的“灾难性”也被化解,因而其可能导致的不适当的结果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一旦个体遭遇挫折与逆境,非理性信念就立刻被激发,由于“必须性”得不到满足,个体臆想的“灾难性”就似乎被“逻辑”的演绎出来了。从对非理性信念的前提到结论的演绎,“必须性”与“灾难性”成为此类信念逻辑无效的根本原因。

此外,现有的REBT理论还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ABC模型”所依赖的理论预设是:人类是在信念系统中感知激发性事件并导致相应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结果的。这意味着,造成情绪-行为困扰的主要原因不是激发性事件,而是非理性信念。比如德莱顿指出:“我并不能令你感到生气或抑郁。也许我所做的事情是令你困扰的一个客观因素,但是你针对我的行为所出现的信念才是使你困扰的真正原因。”[9]所以REBT理论始终强调从人的认知或信念着手,去分析与解决情绪-行为困扰,因为那些具有认知意味的治疗手段更能帮助个体获得更快、更深入、更普遍以及更持久的人格改变。而修正后的“ABC模型”却持有A、B、C三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的假说和理论。在治疗实践中对与情绪及行为有关的治疗技术的应用甚至比认知技术更加频繁。很多个体在认知上的改变是通过情绪的改变与行为的强化来达到的。在这种情形下,从理论上看,认知的地位高于情绪与行为,而从实践上看,三者却是同等重要的。这令“ABC模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相符的现象。因此,REBT理论家有必要对“ABC模型”的前提预设重新进行反思,以使理性分析、逻辑推理与各种心理学治疗技术更好地融合,使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能够统一起来。

五、 结论

作为REBT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模型,初期的“ABC模型”在概念定义与假说提出方面较为粗糙。在随后几十年的发展中,该模型得到了有益的扩展。模型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都被进行了有意义的扩充。概念之间及内部各因素的逻辑关联也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这些变革大大促进了REBT理论的完善与临床实践的发展。“ABC模型”逐渐成为一种能较好地刻画、解释与预测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以及解决情绪-行为困扰的有力工具。

当然,“ABC模型”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在REBT理论的发展中被要求重新界定以更好地说明与解释新假说,其前提预设也面临着与临床实际治疗技术的应用不相符的危险,急需理论家进行深入地反思与完善。概念必须与假说同步,理论也需要与实践同步。这是推动“ABC模型”不断发展的动力,也只有在此过程中,以该模型为核心的REBT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

猜你喜欢

信念理性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