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任教师在践行师爱中的困境及对策

2019-03-21王福臣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初任师爱困境

王福臣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师爱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要求,更渗透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实践活动之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爱不是别的,而是教师持有的一种专业情感。[1]有效的师爱可以有力的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对于初任教师而言,师爱的践行却并非易事。

一、初任教师在践行师爱中的困境

师爱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初任教师由于实践智慧的缺乏,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师爱时,对于“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师爱”“怎么样给予学生师爱”“何时给予学生师爱”产生了种种困惑,陷入了诸多困境之中,进而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困境一: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师爱:温柔的爱还是严厉的爱?

A老师怀着满腔的教育热情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她一直以来都倾慕亦师亦友型的师生关系,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对每一位学生都笑脸相迎,对学生的每个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对班级中的每件事情都力求亲力亲为,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融入到学生中去,获得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然而,她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收到其预期的效果,相反,同学们事事都依赖老师,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差,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都不顺利,甚至有同学开始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无视老师的存在,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A老师深陷苦恼之中,自己给予学生温柔的师爱难道不对吗?难道唯有严厉的师爱才能奏效?教师到底要给予学生温柔的爱还是严厉的爱?

在初任教师中,A老师的困惑绝非个案,A老师陷入了温柔的师爱的误区,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初任教师与A老师恰好相反,则是在严厉的师爱上栽了跟头,更有一部分初任教师仍徘徊在温柔的师爱与严厉的师爱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取舍。

困境二:怎么样给予学生师爱:无条件的爱还是有目的的爱?

B老师参加工作两年有余,专业成长迅速。自工作以来,写教育日志是B老师每天的必修课,在其多篇教育日志中都有关于“师爱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在其中的一篇日志中,B老师写道,“师爱应是无条件的爱,但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这种无条件的爱却又时常让我陷入盲目中,使我对学生的关爱失去了目标性和方向感,迷失了师爱的初心。我不禁迷惑了,教师应该怎样爱学生?我对无条件的师爱产生了质疑,可是如果师爱不是无条件的,那岂不是走向了功利主义的极端?……”从B老师日志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在践行师爱中的主要困惑在于师爱是不是无条件的,教师应该怎样给予学生师爱。

在初任教师中,这样的困惑也绝不仅仅发生在B老师身上,初任教师在职前所树立的无条件的师爱教育理念却在职后的教育实践中遭遇瓶颈,陷入无所适从、无的放矢的境地,部分教师在困境中,又转向“有目的的师爱”去追寻答案,探寻无果后愈加迷茫,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爱还是有目的的爱?

困境三:何时给予学生师爱:“雪中送炭”的爱还是“锦上添花”的爱?

C老师从事教师工作的第一年便担任班主任,他对待班级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C老师得知班里有一位同学是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去世,这位同学一直跟着自己的姨妈一家生活,而她姨妈家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得知此事后,C老师便对这位同学格外关注,学习上关心照顾,生活上嘘寒问暖。转眼冬天到了,C老师专门为这位同学买了一件新棉衣,并勉励她要珍惜学习机会,奋发向上。然而让C老师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C老师的做法不但没有拉近她跟这位同学的距离,反而这位同学开始有刻意回避她的倾向。新学期开始时,C老师又用自己的工资给这位同学购置了新的学习用品,但是在一天后,C老师就收到了这位同学的一封信。信中的大意是,这位同学要C老师以后不要这样对待她,不要格外关注她,并说C老师的做法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她觉得无比沉重,并希望C老师能够理解她的心情。

C老师收到信后,内心掀起了很大波澜,她自认为“雪中送炭”的师爱要远胜于“锦上添花”的师爱,但这位同学的反应却让她陷入了困惑之中,作为老师应该何时给予学生师爱呢?

二、初任教师走出师爱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厘清师爱的本质特征,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A老师之所以陷入“应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师爱”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对师爱的认识仍浮于浅表层次,缺乏对师爱的科学内涵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师爱的本质特征。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初任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师爱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对师爱的科学践行。

1.师爱是源于道德的爱,充满责任。教师要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爱的明确规定。师爱是教师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2]因此,师爱是源于道德又体现于教师职业中的爱,这样的爱充满责任,致力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这种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关爱学生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健康,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智育更要关心学生的德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性、综合型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认识师爱时,不能仅浮于表面,不能笼统的把师爱区分为温柔的爱和严厉的爱,否则将使师爱陷入情感化的极端,抹杀了师爱的本质属性,混淆了师爱与父母之爱、友爱等其它类型爱的本质区别。

2.师爱是出于理性的爱,饱含智慧。师爱的理性表现为师爱是带有原则性的爱。师爱的原则性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并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言行,信任学生的发展,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其次,师爱的原则性还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关爱而不溺爱,宽容而不纵容。那些打着师爱的旗号给予学生的溺爱和盲目顺从都不是师爱的应有之义。

师爱的理性还表现为师爱是富有教育性的爱。从师爱的本质看,师爱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进而喜欢教师、崇拜教师,教师在学生身上的期望效应也愈加明显。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学校犹如水,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其染濡观摹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生也从积极的师爱中明白什么是爱,学会如何去爱,并将这种师爱进一步内化,转化为自己爱的一部分,从而在师爱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了对学生的爱的教育。

(二)认清师爱的教育价值,有效发挥师爱的作用

师爱作为一种高级情感,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具有反作用。有效的师爱可以有力的推动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前面所述B老师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有认清师爱的教育价值。师爱是无条件的,但同时师爱又是有目的的。无条件的师爱和有目的的师爱的结合使用,才是科学的师爱,才能避免走入“怎么样给予学生师爱”的困境。

1.师爱具有全面性,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爱的全面性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切,并关爱一切的学生。首先,教师要不偏不倚的关注学生的一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向去了解人。”教师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认识学生,既要注意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课下的行为,既要关注学生校内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校外的表现,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一视同仁的关爱一切的学生。教师要怀有一颗平常心,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对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个体,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平等的关注和关爱。

2.师爱具有全员性,要有的放矢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这也就导致在同一领域学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会有快慢之分和高低之别。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天赋差异,又要相信后天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3]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在一个班级中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既会出现优等生、中等生也会出现后进生,面对这些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有目的性、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

(三)学会师爱的正确表达,科学的践行师爱

正确认识师爱是基础,科学表达师爱是关键。如若不能正确的表达师爱,不但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前面所述的C老师的困惑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要在懂得师爱的内涵并理解师爱的本质的基础上,学会师爱的正确表达,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爱,既要杜绝一味的“雪中送炭”又要避免一贯的“锦上添花”,做到科学的践行师爱。

1.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给予学生适时的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该切实感受到不同的学生对师爱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生活上的关心,有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学习上的帮助,有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人格上的尊重,有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情感上的沟通,有的学生则需要来自教师的心理上的疏导,等等。因此,教师要做到爱在学生需求时,爱在时机恰当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学生适时的师爱,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师爱的作用最大化和效果最优化。

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8%的教师说自己“很爱”或“尚爱”学生,可是只有5.61%的学生明确的感受到这种爱;而“不注意、不知道”的占了46.5%。这也就是说,教师付出的爱,只有1/10左右被学生“领情”,另外的9/10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了事与愿违的副作用。[4]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师爱和学生需要的师爱一直处于此种平行状态,无法实现交汇的话,师爱不但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2.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学生适度的爱。对于那些已经发展成为大众所认可的专业,如律师、医生等,服务的理念与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没有哪个专业会把对服务对象的爱加以严格规定,并作为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一。教育之所以在这一点上例外,盖源于其服务对象——学生的年龄特征使然。[5]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教师只有把握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适度的爱。

所谓适度的师爱是指师爱既要恰如其分又要适可而止。师爱要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师爱不够,师爱的表达浅尝辄止,会致使师爱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学生根本感受不对师爱。同时,师爱还要做到适可而止,过度的师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甚至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前面所提及的C老师的困惑就属于此种情况。师爱一旦过度极有可能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师爱也随之成为教师所做的“无用功”,由此可见,适度的师爱所具有的重要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初任师爱困境
陕西将遴选干部纳入“初任培训”——帮助他们减少“不适”,增加才能
师爱: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困境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