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人生”的追求
——从老舍的小说《离婚》到赵清阁的同名电影剧本

2019-03-21汪宁宁胡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离婚小马老李

汪宁宁,胡斌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6;2.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多部文学作品曾被改编成了电影,主要有1948年的《离婚》、1950年的《我这一辈子》等。其中,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令人惊讶的是最早将老舍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竟然是赵清阁。赵清阁为何要改编老舍的小说《离婚》?她又是如何改编的?本文试作一分析。

一、《离婚》主题的分析及赵清阁的诗意抉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一群新青年因为崇尚“自由恋爱”而纷纷挣脱了旧式包办婚姻的束缚,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引发了一场离婚热潮。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小说选取的是“离婚”这一当时十分流行的话题,描绘了北平财政厅几个科员的离婚事件以及各种家庭纠纷。看似展现的是日常琐事,然而老舍本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使其小说在喜剧的面纱下,隐藏着对美好理想追求的疑惑和犹豫,渗透出作者在讽刺小资产阶级市民庸俗文化之际,面临现实生存还是诗意人生的抉择。这些构造了小说的核心情节与思想,艺术构思可以简化为情节的提炼,然而“关键在于把戏剧情节提炼到和主题思想直接吻合,或称融合的程度”①。于是赵清阁在多次精读原著的条件下,将原著的核心情节与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电影剧本《离婚》的改编中。改编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一种挑战。每位剧作家改编的技法也是各有千秋,比如奥斯卡得主编剧泰德·塔利说,他是“一场一场把书拆散。我试图建立一个事件的结构线索,一个事件发生,然后一个又一个。什么最打动你,那就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东西”②。赵清阁在小说《离婚》中发现了那最令她感动的主旨思想——诗意人生的追求,这一核心思想可以在其小说《落叶无限愁》中看出,男主人公说:“我不愿考虑这些。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③赵清阁借男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诗意的爱情、美好的生活的无限憧憬。“抗战和文艺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战争带来的苦难中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慰藉。他们几乎要结成为一对抗战伉俪了”,因为种种原因,二人常常分处两地,“然而他们精神相通,藕断丝连,赵清阁仍幻想着有朝一日顺利解决老舍的家庭问题后结合在一起”④。史承钧的这段话亦可表现出赵清阁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主题思想的抉择,这是她与老舍在精神上的共鸣。

文中的“诗意”是主人公一生所不懈追求的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何为“诗意”呢?原著首次出现“诗意”是在老李与张大哥的一次交谈中,老李认为“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的女子,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⑤。在这里,老舍是将“诗意”比喻成一个含羞待放、青春贞洁的少女,使抽象化的“诗意”变得具体化,老舍以小说在叙事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去阐释“诗意”。可是电影剧本篇幅不宜过长,不能用大量叙事性的语言去解说“诗意”。但赵清阁完美地克服了这一困难,她在秉持“忠于原著”的准则的同时也展现出其大胆创作的精神,“诗意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小说的中心思想,也是她改编电影剧本的关键所在,她紧扣这一主题思想将原著中大量的叙事性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转化为人物的台词以及外在的行为。布莱德·海尔格兰德认为,“改编的技巧部分就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把原书的内心独白加以客观化”⑥。赵清阁在改编的过程中也切实做到了这点。更为突出的是赵清阁将原著中老李对情感上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升华为对大自然诗意的追求,正如剧本中写道:“丁二爷,看看这野花,那山水,那些天上的飞鸟都是诗意,大自然的诗意!”⑦赵清阁对原著的细节描写加以具体的改编,以此体现主人公老李对“诗意”的追求。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则情节描写:老李外出为妻儿买晚饭的时候路过一个旧书摊,他发现了卖书的老人正在收拾书籍,老李只是看了几眼,便离开了书摊。赵清阁则对老李看书这一情节作了更为细致的描绘。原著中作者使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想法,但是电影是要呈现给观众欣赏的,只能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的活动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人物外在的表情、动作和形象,往往能把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状态准确地传递给观众。”⑧赵清阁便对老李的外在行为作了进一步深化,“老李走出大门呼了口气,似乎轻松了许多。踱到胡同口,不自禁地挨近旧书摊。贪婪地翻阅着一本本旧书。终于找到了一本小仲马的《茶花女》,忘形地倚着墙角看得发了呆”⑨。这段细节的改编,赵清阁处理得很巧妙,她将主人公老李的行为举止化被动为主动,原著中老李是在买食品的途中经过一个旧书摊,没有作过多的停留,暗示着老李心中的“面包”已经占到了主导地位,那点“诗意”已经不见踪影。可是在赵清阁的笔下,即使主人公是为了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仍然怀抱着那缕“诗意”,“踱到”“不自禁地挨近”“贪婪地翻阅”“忘形地倚着”这些词语生动地刻画了老李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在书摊前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出于本能的外在活动。

除此之外,剧作家在改编时着重将原著中追求“诗意的人生”这一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例如,剧本中关于老李办公场景的细致描绘:“桌上放一只小瓶,插了几枝腊梅,时时向这点诗意瞟两眼。”⑩在沉闷枯燥的办公环境中,那几枝嫩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的腊梅花,已然成为了整天皱着眉头的老李心中的那一抹“诗意”,身为女性剧作家的赵清阁以其细腻的笔触赋予腊梅“诗意”,这样不仅使电影剧本中的画面感更加鲜明,也衬托了女性改编者独特的审美视角。这一类关于“诗意”的改编也反映了剧作家本人对诗意人生的憧憬。赵清阁是一位进步女青年,她积极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为了挣脱封建婚姻的羁绊,求知若渴的她果断选择离开封建家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这一坚毅的抉择,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这也是剧作家诗意抉择的重要原因。

二、“诗意人生”的追求:赵清阁对《离婚》的再创造

电影剧作家不仅要抉择原著的核心思想,还要将小说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地呈现在每一位观众的眼前。这就需要剧作家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完整地梳理一遍,加深自己对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遵循电影艺术的旨意,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当然,这里的再创作不是指改编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主张和意愿去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这只会脱离原著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无法满足读者的期待。

赵清阁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诗意人生”这一主题思想,着重刻画了老李、李太太和小马太太这三个关键人物,老李想要离婚的根本原因就是妻子毫无“诗意”,他和太太一年到头说不上几句话。因此温文尔雅的小马太太成为老李理想中的“诗意妻子”。原著中的老李虽然憧憬着诗意的人生,但是他经常在现实和理想、常识和诗意中徘徊不定。赵清阁深知老李性格怯懦,故对这一核心人物进行了再创造,尤其是在追求“诗意人生”的过程中,老李不再是那般战战兢兢、胆小懦弱,而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和诗意,大胆而热烈地追求小马太太。剧本中“老李接过马少奶奶刚吹过的橡皮牛,并未擦去上面的口沫,亲切地放到嘴里吹起来,给了菱”。这一细节的刻画可谓惟妙惟肖,老李对小马太太喜爱和憧憬的心意跃然纸上,他深深爱慕着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即使橡皮牛上沾有对方的口沫,他也丝毫不在意。剧作家通过对老李这一人物的外在行为的细致刻画、台词的简练描绘,进行了生动的二次创造。将原著中那个只敢想不敢做,沉迷于美好幻想中的老李改编成了一位勇敢而热烈追求“诗意人生”的进步青年,于是老李这一人物形象灵动而鲜活地展现在每一位观众面前,人物黯淡的人生也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还有两个核心人物就是李太太和小马太太,一个是毫无诗意的妻子,另一个是“诗意妻子”的化身。这两位女性在赵清阁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电影剧本出场人物的介绍中即能发现二人存在的差异。首先是外貌的比较,李太太长得不难看,脸上挺干净的,可不是个聪明相。小马太太则是鹅蛋脸,秀眉俊眼,不但面貌生得美,身材也适中。其次是文化程度的对照,李太太没有学识,免不了有点俗气。然而小马太太有着中学文化程度,态度大方,温文尔雅。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对比,李太太虽然是老李的发妻,但是在老李眼中她只是孩子的妈,只会赶小鸡和大声吓喝孩子,她的身上毫无一丝诗意。与此相反的是小马太太与马同志是自由恋爱,在20世纪30年代,小马太太作为一名知识女性,敢于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积极地追求理想的爱情,甚至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这种大胆追求自由婚姻的无畏精神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这位美丽聪慧、不懈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新知识女性成为了老李心中“诗意妻子”的不二人选。所以,无论是从外貌、知识水平,还是婚姻的自主意识方面,小马太太都略胜李太太一筹,从而充分说明了老李想要离婚的真正理由,赵清阁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以俗气的李太太来反衬充满诗意的小马太太,使这位在原著中并不突出的“诗意妻子”重新大放异彩。波高热娃曾提出改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剧作家需要创作一个“富于诗意的艺术形象”的概念,并要求改编者创造性地将其复活在观众面前。小马太太便是赵清阁所创作的那个“富于诗意的艺术形象”,不仅满足了老李对“诗意妻子”的向往,而且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三、以“新”人物来反衬“诗意人生”的追求

赵清阁和老舍一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二人共同合作了多部戏剧以及电影作品。例如1943年的话剧《虎啸》,这是他们的首次合作。然后在同年的六七月间,二人又共同创作了四幕话剧《桃李春风》,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二者相互欣赏,对彼此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倾向亦十分了解。1948年,赵清阁进入上海“大同电影公司”,担任专职编剧,同年开始改编小说《离婚》的电影剧本。

因此,赵清阁在改编过程中有意识地增添了马同志和高同志二者之间的对话,从而使老舍隐含的思想态度浮出水面。这体现为老舍如果代表的是“五四”时期追求理想主义的进步青年,那么马同志则是新文化革命时期的激进分子的发言人。这类激进分子假借苏联模式的“恋爱自由”之名,到处宣传革命,但仅限满嘴的革命,也只会革女人的命。马同志和高同志将原本的自由和民主推向了极端,使其成为了利己主义者。这使真正的“婚姻自由”的主张完全变味了,马同志总认为革命者只要坐汽车到处跑跑,去做几套激奋人心的演讲,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同志”了,他甚至还想推崇封建专制下的一夫多妻制度,这种想法显然是十分可笑而荒诞的,老舍将马同志设置为这种革命激进分子,暗示了他对“五四”新文化时期高举“自由恋爱”旗帜的激进分子的无情讽刺和严厉批判。

高同志在小说中的笔墨并不多,作者仅仅将其一笔带过。赵清阁对其只是增加了一段极具喜剧性、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原著中马老太太要赶走高同志,最后高同志提着小竹筐离开了,马同志没有送她。赵清阁将这一情节拓展开来,同样是马老太太不愿接受高同志,要求儿子把她送走,马同志一改小说中的常态,他在院内大声地囔着:“我们是自由同居,我们是自由的结合呀!你懂吗?”高同志手上的小竹筐也被赵清阁改编为小皮箱,高同志在原著中并未发过声,改编者为她添加了不少台词。例如,高同志提着小皮箱走到大门口,也大声地嚷着:“我走,我就走!什么稀罕?我还能赖上你们这个腐败的破家不成?我才不在乎呢!我找王同志去。”马同志还想挽留她,她却坚持恋爱自由,不许马同志强迫她,最后大步流星地离开了马家。赵清阁对这一情节的补充十分到位,将两位同志虚伪癫狂的丑恶嘴脸深刻地揭露出来,高同志甚至丧失了作为现代知识女性应有的廉耻之心。充分说明赵清阁对这两位同志的憎恶之情是非常鲜明、突出的,以“新”人物来反衬其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亦是改编者的巧思。

四、结语

赵清阁是改编老舍小说《离婚》的第一人,无疑她也是一位将原著主题思想——“诗意人生”的追求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优秀编剧。首先,剖析原著的主旨,赵清阁对诗意的抉择与其情感经历、生活体验密切相连,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领悟,创作者才能通过剧本中人物的命运浮沉将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充分地展现出来。其次,赵清阁突出的改编特征是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凭借细腻、自然流畅的艺术手法二次创造了更为鲜活、富有张力的女性形象,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重新塑造的小马太太这个主要人物,积极地呼应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成功地再现了老李心中的“理想妻子”。最后,赵清阁以“新”人物马同志和高同志来反衬其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从而使她和老舍二人达到了思想与精神上的共鸣。

注释:

①周端木:《戏剧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9页。

②⑥悉德·菲尔德著,钟大丰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237页,第239页。

③周良沛:《老舍与赵清阁》,《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第109页。

④傅光明:《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和老舍》,《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4期,第105页。

⑤老舍:《离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⑧陈阳:《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4页。

猜你喜欢

离婚小马老李
百变“老李”
骄傲的小马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勤劳的小马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