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影像造型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9-03-21肖爽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肖爽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等与影像相关专业大多开设了影像造型语言的相关课程。作为培养影像创作专门人才的教学单位,提高学生对于影像造型基础内容的认知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以培养造型观念为主的各专业方向的学生,他们对影像基础的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到未来创作实践中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影像造型语言》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优化课程内容;平衡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比重;优化实践教学过程与考核形式;整合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影像造型语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定位
《影像造型语言》是摄影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摄影技术基础》、《摄像技术基础》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影像形成基础的课程。影像创作包括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影视摄影,因此本课程作为衔接图片与影视两个方向的基础与创作类课程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图片摄影的造型语言教学部分,通过对于光线、色彩、构图、布光等基础平面造型手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造型手段在实际拍摄中的用法及规律,从而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商业、纪实、观念等类型的图片摄影创作中。而影视摄影造型语言的教学部分是在了解图片摄影造型手段的基础之上,解析图片与影视影像造型手段的异同。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影视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各种原理基础之上,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影视画面造型方法,如镜头、光线、色彩以及运动处理等造型手段,进而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拍摄中。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全流程实践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现存问题
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摄影专业的学生,就目前课程学习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安排设置存在授课内容分散,重点内容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第二,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够合理,理论灌输大于实践指导,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技术理论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第三,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能力考核不全面。
因此,本次教学改革将从这三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影像的审美能力和造型手段的应用能力。
二、《影像造型语言》课程改革内容
第一,基于知识衔接的课程内容改革。对影像造型美学中互相关联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
第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授课方式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加强对于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项目实训概念引入教学中,强化对于教学的过程控制理念。
第三,基于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改革:优化考核体系,采用“现场实践考核+项目实训作业+职能阐释+课程会诊”的方式,改善教学考核形式。
三、《影像造型语言》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一)课程内容的合理配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与影像相关的文字与视频知识讲解随处可见,线下图片与影视摄影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整体来看,网络传播的影像知识大部分存在零散琐碎且条理性差的问题;而线下摄影培训机构只讲求实用主义的学习模式也是其较大缺陷。如何使高校影像类课程区别并优化于网络与线下培训机构,就要综合新闻传播学院摄影专业自身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本科一年级的摄影系学生会进行图片与影视摄影的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既要注意知识成体系的梳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从横向角度考量图片摄影造型语言与影视摄影造型语言的共性,在减少知识重叠传授的同时突出二者在造型特点上的相异部分;还要在纵向上考虑如何逐步衔接递进基础类课程与创作类课程知识结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整合共性概念内容进行集中授课。针对图片与影视造型语言的相同知识点进行整合,在第一学期的课程体系中将同类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辅以案例分析。案例方面除经典图片摄影、经典影视作品外,还选择学生的优秀课程作品为范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明基础原理和影像规律,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例如,在讲到色温与白平衡概念时,由于图片与影视创作对于色温与白平衡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因此在讲解时会把原理相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解析。
第二,突出相异部分的教学讲解。对初期学习影像创作的艺术类学生而言,如何适应影像创作的方法观念,如何从静态的画面思维转向动态的影像思维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中,要突出图片与影视造型方法的差异性教学。例如,在进行布光、构图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图片与影视所用灯具、布光及构图的动态性区别要进行分区块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图片与影视造型手段相同点的基础之上,深入理解二者的差异性。
第三,衔接递进基础与创作类课程。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将本门课程放在整个摄影专业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考察。基础课程既要夯实基本概念,也要为后续创作类课程的进行做准备。因此从理论角度来说,要在讲解基本概念的同时,适当延伸概念指向的具体实践操作,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也为学生后续创作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不同景别造型特点的同时,可以加入对于景别组接可能性的探讨与实验,为后续的剪辑类课程打下一定基础。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基于之前课程体系中学生实操经验较少,课外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采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通过加强过程控制的方式实现对于学生影像造型能力的切实提升。
第一,在理论授课方面,采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课堂展示”的方式进行授课。数字化教学运用现代数字科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结合音视频、图片、动画、文本、网络、教学程序设计等多种功能进行多角度的讲解。由于摄影艺术的视觉特性,理论授课内容结合数字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理论与经典作品的印象。与此同时注重运用讨论法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堂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梳理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具体方法即“理论讲授+课堂展示”。例如,将部分理论课程放在影室中讲解,在讲到光位概念时,利用影棚灯具现场打光,在提出一个理论概念的同时衔接现场演示,增强理论的可视化理解性。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按照“理论+项目实训分组指导+问题反馈与解决+理论总结+再实践”的循环教学过程控制理念对学生进行授课。将项目概念引入教学中,展开针对理论配套的实践课,在对应理论部分进行集中授课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及现场指导。通过小组立项、分工,项目制作,问题反馈解决,小组总结等形式对于理论课概念进行反哺。例如在讲完光位的相关概念之后,进行结组立项,分配人员职责拍摄影棚15 种光位作业,然后根据拍摄过程与结果进行指导,小组成员总结经验,进而再次拍摄。
(三)注重能力评价的考核形式改革
在考试方面,也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优化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单一提交期末作品的方式,加入阶段性的现场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现场对于项目实训作业的完成过程进行小组表现的评分考核。考核之后通过对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能阐释与项目实训作业结果进行作业评分考核。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整体课程作业会诊,在讲解作业问题的同时回顾课程重点,做到对于学生影像造型能力培养的环环相扣。
四、结语
《影像造型语言》课程的核心内容即造型观念,在影像作品创作环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优秀的图片摄影作品还是影视摄影作品,最终表达均需要运用不同的造型手段来将概念、事件或故事内核视觉化、艺术化,进而转化为可视性较强的艺术作品。因此,《影像造型语言》课程改革是影视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