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格局下中国媒体对阿富汗传播解析

2019-03-21赖冬颖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普什图阿富汗听众

赖冬颖 中国传媒大学

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总台整合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资源。总台的成立是我国在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一步。我国国际传播的多媒体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具体到不同的传播地区和传播对象,需要实施“一国一策”的传播策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传播实效。阿富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对阿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简称国广)是中国唯一使用阿富汗官方语言普什图语对阿传播的媒体。

一、国广普什图语对阿传播的多媒体网络

(一)短波及喀布尔、坎大哈调频广播

中国对阿富汗短波广播正式开播于1973年7月,是中国媒体使用普什图语对阿富汗最早的传播形式。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短波广播已经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依然是对阿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短波广播忠实听众主要集中在阿富汗的偏远山区,与调频广播的城市听众群体相比,短波节目听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但收听热情很高。国广普什图语短波广播的鼎盛时期在阿富汗拥有近百家听众俱乐部,这部分听众也是普什图语纸质来信的最主要来源。

国广普什图语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南部重镇坎大哈有两个整频率调频FM102.2,分别于2010年10月27日和2012年4月开播,通过租用阿富汗私人电台明月台(Spogmai Radio)的播出频率,实现本土落地,主要受众是喀布尔和坎大哈的城市居民。每天播出总时长12 小时,包括4小时普什图语节目和8 小时英语节目,采取录播形式。播出内容包括新闻、中国专题和听众互动等。

(二)国际在线普什图语网站

国际在线普什图语网站(http://pushtu.cri.cn/)于2003年12月正式上线。网站设有新闻、时事评论、图片和中国专题等固定板块,其中新闻、时事评论和图片栏目每日更新,中国专题每周更新,有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栏目。通过网站的后台统计数据和结合以往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国际在线普什图语网的用户主要是以下三个群体:阿富汗的精英阶层、在中国的普什图商人或留学生以及旅居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对本民族社会和文化仍十分关注的普什图人。

(三)脸书网 CRI Pashto 主页

2013年4月2日,国广普什图语在脸书网(Facebook)开设了国广普什图语官方专页(CRI Pashto),发布新闻以及和网民互动。鉴于国际传播主阵地向社交媒体转移的趋势和主页开办以来快速发展的成效,2014年设立新媒体运维岗位,负责主页的运营管理。2017年11月CRI Pashto 主页粉丝数超过100 万,2018年5月超150 万,截止至2019年3月突破216 万,发展速度不断增快。

(四)ChinaNews 普什图语移动新闻客户端

ChinaNews 是国广于2017年推出的多语种聚合型移动新闻客户端,其中的普什图语版于2017年11月上线。目前,普什图语版客户端上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自动抓取的国际在线普什图语网上每日更新的新闻、时事评论和图片报道,解决了网站内容无法在手机终端上显示自适应的问题,极大方便了在移动客户端进行信息浏览。客户端的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良好和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人口特征。

二、全媒体融合,新媒体为主,移动优先

从国广普什图语各类型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短波广播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内容主要是调频广播节目的复制;调频广播的节目本土化元素有效提升,节目质量不断优化,《聚焦阿富汗》、《阿富汗文学赏析》、《我们与听众》、《中国百科》等节目深受听众欢迎;网站的页面阅览量不断下降,月均页面阅览量从2008年高峰时期的几十万减少到现在的两千;脸书网主页CIR Pashto 的贴文月均覆盖量约为150 万,已成为新闻优先发布平台和搜集受众反馈的主要平台;ChinaNews 新闻客户端从上线至今下载量不断增加,符合阿富汗手机上网用户多于电脑上网用户的受众特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看出,国广普什图语对阿传播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发展、重点传播平台向海外社交媒体以及向移动端的转移。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对阿富汗传播的建议

(一)提升多平台输出的内容生产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媒体变革与传播创新分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任何媒介手段都有可能消亡、可能被取代,但新闻不死,内容为王”,总台在数字化发展中要着重提升的第一种能力就是内容生产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内在基因不同,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就能实现媒体融合,要根据不同的媒介载体与传播渠道的规律和特点,生产与之适配的内容。例如同样是学汉语节目,在广播、网站和脸书主页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围绕学汉语这个题材做好适应不同平台发布的细分内容,取得1 加1 大于2 的传播效果,就是多平台输出的内容生产力的体现。

(二)互动传播

一方面,是推动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传播。从传统广播时期的听众俱乐部和纸质信件,到新媒体时期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留言反馈,受众一直有和媒体互动的积极意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媒体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与内容。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需要的信息,这种选择既包括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信息接收形式、接收时间和接收顺序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媒介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互动传播,我国媒体才能了解阿富汗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另一方面,是推动传统广播媒体与社交媒体多平台的互动传播。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平台相加,而是发挥各个平台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传播,形成传播合力。以新媒体思维创新打通组织架构和生产机制,真正实现各个平台的内容融合共享,形成完整的融媒体传播业态,产生传播共振。

(三)精准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应对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渠道,需要做到精准化传播,传播的精准化可以从传播对象的精准化以及传播内容的精准化展开。国广普什图语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有所差异,只有通过受众调研和利用大数据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受众对信息需求和喜好的共性和特性,实现内容细分的精准传播。

国广普什图语传播承担增进中阿两国友谊和阿富汗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国声音的任务。融媒体发展为我国媒体快速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机遇。中国媒体需要在实践中充分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单向、扁平化的国际传播,走向多维度、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猜你喜欢

普什图阿富汗听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他用半生完成被遗忘的国家任务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爱跳战舞和咏诵史诗的普什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