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影响

2019-03-21郑朝斌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年22期
关键词:生活圈住宅区绿地

郑朝斌

(浙江省金华市规划局金东分局村镇规划管理站,浙江金华321000)

1 城市住区规划综述

1.1 住宅区设计的基本要求

住宅建筑是小区的主体,应精心设计与处理,从而避免住宅区建筑的杂乱无章,达到美化小区整体布局的目的。增强住宅区与周边布局统一性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先观察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设计与之关联的主题符号, 并把这个主题符号的特点运用在建筑住宅设计中,这样可以设计出带有当地气息的、独一无二的住宅区。住宅区的主要作用是供业主家庭居住休息,因此,各种主体建筑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1.2 住宅区设计标准

住宅区的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为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要综合考虑居民的分布范围和出行范围,并兼顾主要配套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及运行规模,对应5min 生活圈;不再以人口为依据,而是以时间为依据分级,但是也充分考虑人口规模;新标准涉及等时线,所以,可以尽量避免圈子的交叉问题;“公共绿地”概念不再是“集中绿地”,而是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绿地与广场绿地”,它们二者的包括的范围是不相同的。城市的附属绿地分为中心绿地和宅间绿地两种。中心绿地指各级生活圈及居住街坊内集中设置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且能开展体育活动的绿地。

住宅区根据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标准划分标准,分为底层中层高层,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遵守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原则,更应符合住宅设计规划,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合[1]。

2 规范调整对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设计理念的转变

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生活圈”,将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 年版)中“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的方法取代[2],其中,改变最大的是以人的步行出行为出发点,对配套生活设施进行分级设置,符合居民应在一定的步行时间内实现生活需求的理念,便于引导居民区的配套设施合理设置,促进公共活动所需空间的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一般都希望能够步行5min 或10min,最多15min 到达配套设施,以满足日常中不同程度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根据居民出行的步行基本规律,其主要集中在300m、500m、1000m 的范围内,据此,《标准》将居住区划分为3 类,即:5min、10min 以及15min 生活圈居住区,根据居住用地的土地开发强度,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分别为5000~12 000 人、15 000~25 000 人、50 000~100 000 人。《标准》指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应在5min 生活圈内解决;居民基础生活的物质需求和基本文化需求应在10min 生活圈内解决;较大程度的居民物质和基本文化需求在15min 生活圈内解决。更改后的分级制度更有利于和现行的管理体制衔接。例如,5min 生活圏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对接,管理社区服务的机制也较为完善;15min生活圈的居住区对接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居民生活圈服务体系。

2.2 体现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原则

《标准》指出,2~4hm2是基本的生活单元,定义为居住街坊。对接“小街区、密路网”,落实“开放街区”和“路网密度”(不应小于8km/km2),《标准》规定城市的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最优的距离在150~250m。此类措施使居民出行时更加便利,步行时间有效缩短,例如,调整路网密度后,居民步行至公交站点的距离将更短,城市中的支路更能让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共享,可以使城市中交通拥堵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构建尺度更适宜居住的生活性城市街道,打造复合共享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2.3 住宅建筑最大高度应控制在80m,容积率相应下调

《标准》对城市居住区进行了强度分区,目的是塑造更加合理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不建议超高强度的开发,也不鼓励建设高密度、大面积的高层住宅建筑,对住宅用地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的上限值行了调控,新建高度超过80m 的住宅建筑将被严格控制。控制建筑容量和人口密度的合理分布对城市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缓解交通堵塞情况,减轻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分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压力。与此同时,调整管控方法的目的更体现在避免城市建筑“高低配”现象的出现,例如,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 年版)只限制建筑容积率,在同一容积率下可形成多种建筑组合形式,《标准》修改后,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同时管控的方法,严格限制了“高低配”等怪异建筑组合形式的出现。

2.4 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标准》规定,居住街坊应设置可以供老年人和儿童作为户外活动场地的集中绿地,各项尺度都有明确标准,以确保社区内居民在家附近就能进行户外活动;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设置无障碍通道与无障碍设施,同样的,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场所也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标准》还规定集中绿地应设置的条件。居民居住区中的文化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小型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站和室外多功能健身场地,是社区服务设施中重要的内容,而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是社区文体设施的高频率使用者,自身的活动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制,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该群体对文体设施利用的需求,应对其使用特征予以关注。在居住社区中,为特殊人群创造适合其生活的人性化空间,从整体到细部,进行生活场景的塑造,保证老人的健康和娱乐需求得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得到引导和保障、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便捷和尊重。例如,5min 生活圈需配套:公厕、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卫生服务站以及日间照料中心总和用地面积560~920m2,建筑面积1350~3300m2;体育场地:运动场和健身场用地面积920~2060m2。

3 结语

住宅区的设计在中国各地的标准都不同,各个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土地规划标准,对住宅区的设计规定一个适合的范围,确保每个人都有地方住,都能享受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圈住宅区绿地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高密度电法在新建住宅区地下溶洞勘查中的应用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无限追踪⑧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创新设计思路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