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玉雕作品『无弦』的精神世界
2019-03-21TEXT刘国一文人玉派
□ TEXT 刘国一 (文人玉派)
析木河磨玉原料与初稿
全程手工雕刻过程1
全程手工雕刻过程2
玉雕作品《无弦》选用析木河磨玉创作而成,在创作风格上是文人玉雕的典范。在2017年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玉星奖】》最佳创意奖。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是出自《晋书》的诗句,描写的是陶渊明每逢与朋友一起喝酒时都会拿出一张没有弦的古琴演奏,同时对着古琴说:“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无弦之趣抚有音,琵琶之韵动心弦。琵琶虽然没有琴弦,但是通过一只血脉喷张激情演奏的手却传达出了乐声。手指与琴相接之处相对模糊,这正是飞快拨弦的手给观者的视觉感受,传递出一种速度感。手背的筋脉虚实有度,栩栩如生的在视觉上展现出一种节奏感,虽为无弦却依然听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音。这是一种通感的表达,用视觉的感受带动听觉,用静态描绘动态。一只中性的手亦男亦女,与佛家观音无男女定相有着一样的禅意,也给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宽袍大袖不仅是对俏色巧雕的利用,更能通过服装的特点透露出弹奏的年代。意境优雅,格调清新,打破的却是穿越千年的寂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便是这件作品妙趣横生之处。
无弦之韵胜有声,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最动人心弦的音乐并非琴弦上的弄巧,而是个人内在的修养。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曾将剑划分为五个境界:利剑之境、软剑之境、重剑之境、木剑之境、无剑之境。其中无剑之境为最上,无弦恰好与无剑的境界不谋而合。
全程手工雕刻过程3
无弦的美学观点与道家的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无弦有着道家的出世精神,演绎着有与无的哲学辩证法。
小小的一块玉石却拥有着灵魂,释放着生命的巨大能量,让人有所思有所感。那种初见的眼前一亮,带动着心潮澎湃,随之却又心如止水的感受无弦的琴韵,精神世界似乎随着琴韵超然世外。
最后我们回到玉雕本身,玉石作为一件玉雕作品的载体,决定了玉雕语言的形式。这块小小的河磨玉,只是制作手镯之后剩下的边角,因此它的局限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限制都不会堵死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创作之路。限制,有时候是让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在更高级的层面上有突破性的创造。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正是接手无人敢碰的一块40多年前被雕坏的大理石雕琢而成。而这件玉雕作品,利用这块河磨玉的局限性雕琢成弹奏半张无弦的琵琶,在视觉上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或许这种残缺之美一样妙不可言。
俏色巧雕一直是玉雕世界的一种创作理念,而这块河磨玉也正是俏色巧雕的上好玉料。这块河磨玉的俏色便是金黄色的外皮——经过千万年的沉淀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作品《无弦》的俏色巧雕正是这只拨弦之手,在色彩上有碧绿与金黄的冷暖对比;在质地上有外皮和玉石的软硬对比;在视觉上有手与琵琶的动静对比……种种对比之下正是俏色巧雕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让原本冰冷的石头再次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件玉雕作品由于观赏者的不同,总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在观赏阅读的您,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刘国一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