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地苯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9-03-21李万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6期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障碍脑梗死

梁 辉 李万英

(临汾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山西 临汾 041000)

急性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已引起广泛重视,我院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中加用艾地苯醌(商品名:申维批准文号:国字准号10970137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神经内二科住院患者62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在1周内发病,并除外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等,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1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50~72岁,平均(61.0±5.4)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2,年龄51~73岁,平均(61.2±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调脂、管理血压、血糖、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申维批准文号:国字准号(10970137),30毫克/片)每日3次,每次30 mg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2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度(E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ESS评分总分0~9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越严重;ADL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MMSE评分总分30分,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E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0%~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E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6%~89%,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E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5%为进步;E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不足18%为无变化;E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18%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汇总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ADL水平、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E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ESS评分比较(±s)

组别 ADL ESS MMSE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1) 37.1±25.2 68.6±23.8 66.5±12.8 41.9±18.3 12.1±2.6 16.7±3.3对照组(n=31) 35.9±24.4 49.4±26.3 66.1±15.2 46.2±13.8 11.9±2.7 21.6±3.6 t 1.263 16.985 0.403 5.450 1.008 5.10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疗效对比:从表2可知,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3%,较对照组的71.0%明显要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系列、尿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能、便常规+潜血、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治疗过程中无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出现。

3 讨 论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的常见病,高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其病因复杂,患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一路攀升趋势,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脑卒中患者中有70%为缺血性脑卒中,且以脑梗死最常见,故而关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成为重中之重。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造成脑组织坏死,其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反应、自由基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酶激活及炎性递质作用造成脑神经元细胞凋亡等,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受损的脑组织细胞,在现代医疗模式下,急性再灌注和药物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急性再灌注又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药物治疗始终贯穿于脑梗死治疗的始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强化降脂药、降压药物、降糖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但在缺血半暗带区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研究中,抗氧化药物在脑缺血损伤机制研究和脑缺血损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抗氧化与氧化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免疫反应,如若破坏该平衡,导致人体内大量增加的自由基则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不饱和脂肪酸,使得脂质过氧化,膜通透性增加、功能丧失,出现溶酶体破裂、细胞溶解、组织水肿、颅内微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脑水肿等损害,故而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抗氧化治疗至关重要,线粒体不仅是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自由基产生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梗死神经元损伤中起关键作用,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抗氧化药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等。艾地苯醌作为线粒体保护剂,是一种有机合成药物,在结构上类似辅酶Q10,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重建氧化-抗氧化平衡体系,且可跨越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艾地苯醌可通过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的激活,增加三磷酸腺苷(ATP),降低乳酸含量,使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代谢改善,发挥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使机体内线粒体功能障碍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改善脑缺血能量代谢,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挥保护神经的功效。

脑梗死患者除了导致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躯体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等,艾地苯醌在保护神经细胞的同时,对单胺类神经元及其传导通路的保护作用则有助于抑郁症状的治疗,且通过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智能、精神、情绪等方面[2],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水平。

有研究表明无论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病程长短,艾地苯醌对于改善脑代谢、患者精神状态等方面均有疗效,且具有不良反应小、吸收快,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等优点[3-4],可作为脑保护剂应用于临床。此外,艾地苯醌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从多个方面达到治疗脑梗死、改善预后的作用,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经过两周治疗后,加用艾地苯醌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ESS)评分明显下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MMSE评分明显升高,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艾地苯醌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促进患者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认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艾地苯醌作为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线粒体功能障碍脑梗死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线粒体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