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练 质朴 纯真 耐品

2019-03-20梁永贵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点灯晚霞金山

梁永贵

一直以来,我读过不少写农家丰收喜悦的诗作,但整首给自己以尚好审美印象的佳作却不多,能在脑海中经常浮现和在口中吟诵的就更少。而才树莲老师的《收割归来》则不同。储存在我记忆中怕有37年之久了,诗作的那种意境,那种风格,现在品起来依然很美!是我读到的写农家丰收景象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它以凝练、质朴、纯真、耐读的特质,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首诗上下共分三节,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展开——

第一节:由“绳子勒短,/绞棍拧严”写到“拔鞭子起车/拉一座金山”寥寥几笔省去了汗一把穗一把,千刀万穗收割在田间的广角镜头式的描述,而是聚焦装完车后的捆绑、起程、赶路等劳动,精表意象,以特写的形式,雕刻般的技法,描绘收割后期,将谷物装上车拉往打谷场院的情景。

离开田间前,从装车后完成几道扫尾工序到起程的过程,写了“绳子勒短,/绞棍拧严,”縻好,沉甸甸起车的实景。用“勒短”形容捆绑的结实,用“拧严”解释庄稼人不让颗粒粮食漏失,珍爱劳动成果的品质,用“拔鞭子起车”道出秋收时节的紧张,农人们劳动的扎实和动作的利落,用“拉一座金山”来形象地解释“收割”的目的和最终“收割归来”的含义,可谓凝练至极,十分精彩!

第二节:是全诗的核心,作者把两节紧缩在一起,不隔行排列,重点写了归来的路上,拉“金山”的车辆摇摇晃晃的生动情景,谷农自信的神情以及对谷农叠加的诗意联想,虚实结合,聚而不散,一句一个意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在这一节里,作者起笔就由上节的“金山”进而分别形象地写了这座运动着的“金山”的下、上、后、旁、前五个不同侧面的质感。其中:下,写到:“谷穗掩住车轮/禾叶把辙印扫完”给人以“金山”好大好重,吃力移动的感觉。上,写到:“压车的,扯片晚霞做垫,/在谷子车上伸手摸天”。由下往上斜视,加上暮色笼罩,压车的谷农又是在“金山”之上,造成视觉错位,就觉得“金山”上的谷农仿佛和晚霞连在一起。所以,才有了随便可以“扯片晚霞做垫”的奇特想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节的采用,一是增加了夸张的情趣,二是暗示谷车很高很大。旁和后,则是合起来进行描述:“跟车的,挂汗的脸”写出了庄稼人的辛勤,但作者还嫌不够,又把笔锋延续开来写了收割工具,即:“带禾浆的镰”。这一句,即对“跟车的”做以补衬,又写出了谷农水田作业和稻子喜水的特性。更好的塑造了谷农生产时的模样。而前呢,则又把归家的路途由近及远地拉开,写了“还有擦黑的路/点灯的饭”,从装车起程至点灯吃饭的时距,写了农人收获即将完毕,下剩的就是并未在诗文中出现的翻茬、打碾……整个行程中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就淋漓尽致刻画了出来,可谓凝练、准确、生动、贴切、逼真!

最后一节,作者进而写到了读者所要关心的问题,即:苦不苦?乏不乏?和结果咋的?作者节省笔墨,即不设问也不多加任何叙述,直接做答:“累的直笑,/乏的挺甜”用极简的笔墨,解释了劳动者的辛苦(即:“累”和“乏”)和所得(即:“笑”和“甜”)。这是一个从认知转化为理智的过程,也是一个品与行升华的过程!

在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到诗的主题得以深化。作者并不在虚工上作秀,而是直述胸意。通常讲:人贵直,文贵曲,也就是说含蓄才美。从这首诗的结尾看,有的地方并非如此!留下空间表现跳跃性的美,是多数诗家一贯倡导的笔法,但作者一反常态,舍了描述收割和打碾两个重要环节的劳动场景的运墨,集中心力写了“收割归来”的实景并着力拓展和剪辑了联想,致使这首诗,做到了夸张有度,毫不显赘,反而,透过字里行间,你可以看得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其实很大!所以,在收官之笔,作者写到:“收割归来,/松一松紧绷的心弦!”,还围绕稻农来作答,紧扣主题。事实也是如此,只有拉倒了场院堆好垛,封好顶,有了能防雨、防风、防火、防盗的把握,然后适时打碾,谷农心里才有了收到家的踏实感,不然连他们的梦寝也难以安甜!农家有句老话说得好:放在田里不算收!言外之意就是说,秋收是紧工,慢不得!万一遇上大风大雨等自然灾害,一年的指望就算完了,收到家才保险!

这首诗采用的韵脚字依次是:短、严、山(第一节)、完、垫、天、脸、镰和饭(第二节)、甜和弦(最后一节),更增加了作品的意韵和在吟诵时的旋律美!

我们说,一首诗的成败,关键还要看诗眼。何为诗眼?就是能够让诗立起来的意境、哲理、情感、出奇制胜的蕴含,得到很好的表达并唤起读者的共鸣之处,也就是说,一首诗中能够支撑得起来,最能解释主题,最精彩,最富有感染力的几行或者几节!有了诗眼,诗才能立得起来。前后精心安排,诗就有了品度可言。

通揽这首诗,用词精准、贴切、自然、生动!似乎没有多余的成份。感情也比较朴实丰富,足见笔者对稻农生产生活的熟知程度!

这首诗,文笔凝练漂亮,没有在“虚”字上作秀,就像串成的珠玑,不失为一首“不厌千回读”的好诗!

从书中诗作的注解来看,这首诗原载《人民日报》1981年1月5日,后收录在张志民、雁翼、林呐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短诗选》。可以说,有着范本的意味。

上世纪80年代,正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庄稼人的生产经营,一下子由大集体计划经济改革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经营核算形式的体制。這样一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这首诗就产生于那个过度时代,可以说是那时谷农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

到现在,时隔近40年,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联机作业,已把许多劳动工序简化,生产成本降低,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劳动强度大大减少,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除了山区和其他一些特殊地带,收秋也就由过去的一半个月时间,提升到现在的两三天时间即可一次性搞定的程度,谁还再拿“带禾浆的镰”大片的收割?那把“绳子勒短/绞棍拧严”縻牢?拉“金山”“挂汗”,在“擦黑的路”上往打谷场院拉“金山”和吃“点灯的饭”、的场面已很少见到,甚至连晾晒入库以及销售等工序也都被现代农业,数字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替代了……

我们在探讨一个或一部文学作品时,不管体裁是啥,也不论容量大小,不仅要看到作品对当时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审美价值。还要看到它在夸时代社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美学价值。这样,我们则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好作品的灵魂和得益于世代传颂的实质意义了。

附:《收割归来》

才树莲

绳子勒短,

绞棍拧严,

拔鞭子起车,

拉一座金山。

谷穗掩住车轮,

禾叶把辙印扫完。

压车的,扯片晚霞做垫,

在谷子车上伸手摸天。

跟车的,擦汗的脸,

带禾浆的镰,

还有擦黑的路,

点灯的饭。

累的直笑,

乏的挺甜,

收割归来,

松一松紧绷的心弦!

(注:这首诗作摘自《当代短诗选》第18页。原载《人民日报》1981年1月5日。)

猜你喜欢

点灯晚霞金山
武功山晚霞
晚霞小姐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画根电线来点灯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晚霞
↓点灯——派威尔(英国)
瞎子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