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淋巴样组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形成及作用
2019-03-20余慈波
余慈波
摘 要:肿瘤微环境下的研究,可视作肿瘤治疗和防控的关键性工作,淋巴组织分析是其中重要一环。基于此,本文以文献资料和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对三级淋巴样组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形成及作用进行分析,包括次级淋巴结的形成、肿瘤微环境中三级淋巴样组织的形成、抗肿瘤免疫应答等内容,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级淋巴样组织 肿瘤微环境 次级淋巴结 免疫应答
前 言
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以网状组织为基础,网孔中充满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肿瘤微环境下的三级淋巴样组织,均属于次级淋巴组织,其作用和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对肿瘤治疗和预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分析相关内容极为必要,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1.三级淋巴样组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形成
1.1次级淋巴结的形成
肿瘤微环境的组织、细胞活动不同于健康组织,次级淋巴结的形成,更依赖于基质、诱导细胞的相互作用。但细胞表面的β受体,与前体诱导细胞表面的介导物质发僧反应,可首先生成黏附分子,如(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等。在淋巴结形成的过程中,趋化因子的作用渐渐突出,包括[chemokine ( C-C motif) ligand,CCL]19、CCL21、[chemokine ( C-X-C motif) ligand,CXCL]13等,T细胞、B细胞等在此过程中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了次级淋巴结。三级淋巴样组织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此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肿瘤微环境下的炎性因子与正常机体组织不同,会诱导巴毒素α发挥作用,并导致部位因子水平的异常,这也间接推动了次级淋巴结的形成[1]。
1.2三级淋巴样组织的形成
肿瘤组织以及机体正常组织的代谢、分裂和生长行为,主要依靠机体内的养分,养分的运输则依靠密布的血管和淋巴管。三级淋巴样组织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在次级淋巴结形成的过程中,淋巴毒素β受体不断被激活(与癌细胞的分类相关),淋巴血管的基因表达出现了与之对应的变化,内皮生长因子也更加活跃,直接加快了淋巴管的生长速度。血管、淋巴管之间的生产存在正太相关性,二者往往同步生長,以满足淋巴组织的养分需求。在此前学者研究中,偶氮甲烷/硫酸葡聚糖诱导的肠癌模型下,肿瘤发展越快,三级淋巴样组织的新城速度也越快,几乎达到正常组织的2.2倍以上[2]。
2.三级淋巴样组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2.1抗肿瘤免疫应答作用
肿瘤微环境下的三级淋巴样组织,主要作用是实现免疫应答,与次级淋巴结相似,在介导免疫活动中,三级淋巴样组织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幼稚T淋巴细胞和B细胞首先出现和聚集,之后发展成为三级淋巴样组织。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基因检测模式下,各类迁移相关因子,包括CXCL10、CXCL11等,具有高表达特征,集中于三级淋巴样组织的表面各处,CD+8T 细胞的浸润情况越明显,三级淋巴样组织的表面各处的迁移相关因子表达越高。其他的趋化因子也在此过程中出现变化,可作为幼稚T淋巴细胞和B细胞变化的一个判断标准,以上两种续保的变化主要呈现活跃度升高的特征。有学者在生物实验中发现,无论肿瘤的发生位置、类型存在何种区别,其免疫应答都带有上述类似特征,即三级淋巴样组织表面迁移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升高,随着肿瘤生长持续加强。并通过HEV发挥局部的抗肿瘤作用。
2.2三级淋巴样组织预后作用
肿瘤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目前部分肿瘤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三级淋巴样组织在患者预后依然可发挥积极作用。结合此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患者体内的的T淋巴细胞、CD+8T 细胞的浸润水平等,均会在三级淋巴样组织的影响下出现变化。在此过程中,三级淋巴样组织内实际上发挥应答平台作用,与各类机体内反应、肿瘤微循环下的活动带有密切关联。参与反应的包括被浸润的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基本的血管组织。在黑色素瘤、肺癌的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LAMP+DC可改善患者机体组织功能,患者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出现了改善。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当患者的受到肿瘤影响。大量CD+8T 细胞被浸润时,三级淋巴样组织的成熟速度明显加快,相关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也与LAMP+DC活动相关,即局部抗肿瘤行为。在乳腺癌转移灶的实验中,学者发现三级淋巴样组织可用于分析趋化因子的变化,对象位置中至少12种趋化因子数目大量增加,包括CCL2、CCL3、CCL4、CCL5、CCL8、CCL18、CCL19、CCL21,CXCL9、CXCL10、CXCL11、CXCL13等,对应的,三级淋巴样组织成熟度高的区域,趋化因子数目也会持续增加,患者预后态势因此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三级淋巴样组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形成,以次级淋巴结为基础,受到血管、淋巴管的影响。其作用则体现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预后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徐滨,胡营营,王慧,等.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34(04):456-458.
[2] 李丽,杨一飞,杨俊超,等.miR-155、miR-21在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31(02):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