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情侣
2019-03-20李华
李华
摘 要: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详细分析革命情侣故事的背景及意义,希望能够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关键词:革命情侣 游曦 萧楚女
1.故事背景资料
1926年4月1日,重庆各界妇女300多人在巴县图书馆召开“重庆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发表了成立宣言,选举了领导机构,刚满18岁的游曦被选为重庆市妇联宣传部主任。[1]
游曦,女,原名游传玉,1908年3月26日生于四川省巴县大阳沟(后划入重庆市)一个手工业家庭;萧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武汉,他才有出众。曾担任多种报刊的主编,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培养了不少青年革命者。
萧楚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宣传家,是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是《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2010年,萧楚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革命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正是他的教导,游曦看到了革命的曙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是师生、是战友、是同志,也是革命的情侣。
2.故事概况
游曦1922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重庆女二师)学习,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共产党员萧楚女老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国家主义的演讲,并且大量阅读了萧楚女在《新蜀报》上发表鞭挞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文章,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萧楚女经常介绍《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给她们课后学习。游传玉喜欢剪男士短发,不是那种很漂亮的女孩子,但是眉宇之间透着阳刚之气,深得萧楚女喜欢。游曦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后,思想豁然开朗,改名游曦,意思是看到了曙光。在萧楚女的带领下,游曦加入共青团,走上革命道路,也和恩師萧楚女成为革命的情侣。
1926年初,党组织委派游曦担任建立重庆市妇联的筹备主任。她作风泼辣,很有组织才干,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筹建工作。4月,游曦在巴县图书馆主持召开了有各界妇女代表300余人参加的“重庆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发表了成立宣言,选举了领导机构,刚满18岁的游曦被选为重庆市妇联宣传部主任。
1926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在武汉办起了分校。中共指示各地党组织选送党团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青年报考,游曦等人得知后立刻报名。
1926年底,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汉、重庆等地招收第六期政治科男女学生,游曦说服亲人,摆脱世俗的偏见,报考了黄埔军校。游曦知道参加革命就会有牺牲,进了军校,将来就要上战场,生死难料。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她一度把名字改成了“游牺”,意思是为了革命不怕任何牺牲。1927年初,游曦和李淑宁(即赵一曼)等三百多人,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东下,抵达武汉。1927年2月12日,武汉军校在武昌兰陵街两湖书院开学,游曦、赵一曼等川籍女青年编入政治大队的女生大队第一区队,她们在严格、艰苦的学习和训练生活中,磨炼成坚强的女战士。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游曦和战友们都十分忿激,立即在校园内贴出“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严惩屠杀工人的蒋介石!”等标语。他们还在校门口贴出了“是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滚开去”的对联,警告暗藏的国民党右派分子。
武汉军校在蒋介石叛变后进行了改组,免去蒋介石的校长职务,改设常务委员会,并以武汉军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本校。4月23日,武汉军校师生参加了各界群众讨蒋大会。游曦在会上很活跃,执勤时持枪巡逻,维持大会秩序。
5月间,夏斗寅和杨森叛变,武汉形势危急。武汉政府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将武汉军校学生、学兵团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编成中央独立师。该师和其他卫戍武汉的部队组成西征军,由叶挺统一指挥;在西征中,游曦英勇机智,处事果断,出色完成各种任务。
中央独立师凯旋后,恢复军校的建制,照常上课。但是,武汉的形势日益恶化,汪精卫集团在七月中旬公开叛变,军阀何键加紧策划消灭武汉军校的革命力量。千钧一发之际,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设法制止了何键的反革命屠杀,将军校改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后改称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嗣后又亲自兼任团长。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游曦遵照党的指示,团结了郑梅仙、廖德璋等三十多位女同志留在教导团,随军东征,当教导团从武昌到达九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已经爆发,张发奎非常震惊,解除了教导团的武装。游曦等同志非常沉着,按党的指示随军南下广州。
1927年4月,萧楚女被敌人秘密杀害,尸体被投入珠江。年仅19岁的游曦悲痛万分,此时她已是黄埔军校的女生,发誓为恋人报仇。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动“广州起义”,游曦随教导团参加工农红军起义行列,她所领导的红军女兵班编入预备队,担负团部的警卫工作,战斗中,他们坚持到最后一刻,最后用刺刀拼杀,最终惨遭敌人残杀,尸体被肢解后投入珠江。
3.此故事对后人的影响
广州起义纪念碑向北的浮雕上,仍铭刻着当年悲壮的一幕:6名满脸坚毅的士兵,一个手拿长枪,瞄准敌人,一个用双臂高高举起一块大石,还有一个女兵紧握最后一颗手榴弹,准备拉响......游曦等烈士的浩然正气,将永远萦绕在苍松翠柏间,激励后人前进。
注 释
[1] 重庆市志民国15年(1926年)
参考文献
《重庆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