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2019-03-20周昕皓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借鉴城市化城镇化

摘 要:截止2017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已然步入城镇化成熟与高速发展阶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亦再次对城镇化作出指示。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成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邻国,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能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帮助。本文从日本城市化进程入手,分析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最终得出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 城镇化 借鉴

城镇化,国际上一般称为城市化。国内的研究一般两者的使用并存,但随着官方文件越来越多的使用“城镇化”,也逐渐结束了名词称谓上的争端,本文将“城市化”视同为“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焦点,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城镇化就一直经常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城镇化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改革、刺激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迈进发达国家行列,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日本是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中的后起之秀,但却是亚洲第一个成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本文尝试分析日本的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最后得出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希望能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有所借鉴。

一、日本城市化进程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明治维新,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农业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不足10%。在一个世纪多的时间里,日本城市人口从1898年的533万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1.1亿,城市化率也从11.75%增加到86.3%的高度城市化水平[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日本城市化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发展的契机,日本早期城市数量较少,而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日本工业化早期是以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和电动机的普及应用为特点的,在此基础上,机器的应用逐渐兴盛起来,并且集中在日本的部分城市和地区。为推动经济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日本顺应这一集中的趋势,进行了城镇区划改革。1871年,日本废藩置县,并在1889年实行了市町(镇)村制。32个城市的建设源于原来的城下町的基础上,另外新建了7个市,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日本最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9个城市。这个期间,如大阪、东京等城市,由于机器工业的使用而引起了人口的聚集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其他一些自身工业基础薄弱或地缘劣势的内陆城市则相对发展缓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功能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原有的一些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镇也慢慢成为了大规模企业和机器生产的重心。旧的城镇不断发展与转变,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和兴起。到1920年,日本城市数量上升到85个,城市化水平也提升到了18.04%。

2. 初步完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1920年以后,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日本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也明显提速,人口也加速向城市集聚,日本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1920年,日本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到1940年,城市人口在1920年1009.68万人的基础上增长了近两倍,达到了2757.75万人。在这期间,新增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加速了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同年,日本城市化水平达到37.9%。然而因战争的原因,日本城市化进程受阻,大量城市居民为避乱迁居农村。到1947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仅有33.11%,相比194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相当于十年前的水平。

3. 高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众多城市在战争中被摧毁,尽管日本与美国设立了国家建设和经济复苏计划,但受困于战后的通货膨胀,日本经济始终难有所起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大量采购日本的军用物资,使得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工业生产爆发性增长,劳动力再次涌入城市。1950年,日本城镇化水平重新回到了37.5%。在此之后,日本经历一段时期的休整,步入了长达18年的工业快速增长期。1956到1973年间,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共增长了8.6倍。工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工业,城市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到1970年,日本已成为仅次于苏联和美国的第三大经济体。此时,日本城市人口数量已达到748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2.17%,而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率高达1.5%。至此,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高度城市化国家。

4. 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受到1973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影响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日本经济增长迅速下降。随着企业成本的上升,大量企业开始向欠发达地区和海外转移,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减弱,日本城市化速度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饱和也进一步拖累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0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仅为78.68%,相比三十年前只提高了6.51%。在这个时期,日本国内人口分布也发生了转变。由于城市人口饱和造成城市过度拥挤,部分人开始向周边地区城市转移。而在这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支持。日本的主要城市外延不断延伸,与周边区域城市连到一起。随着大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大量人口不断外迁。然而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再次增强,人口又开始向中心城市聚集。到200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达到86.3%。

二、日本城市化经验

1.工业化推动城市圈形成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融合

日本城市化的發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类似,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发展为推动力,以科技、信息、交通等要素为依托。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日本的工业化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官办和军办工业的色彩,政府依靠各大财阀的力量推动了工业化的初期发展。首先从中心性大城市着手,建立工厂进行工业化生产,然后逐步以中心大城市为依托向外围城市和地区辐射、延伸,最后形成了现今的以名古屋为核心的名古屋大都市圈、以东京为核心的东京大都市圈和以大阪为核心的大阪大都市圈。

在城市化的中后期,日本注意到了农村发展问题。首先,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日本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较为多样化,地方政府拨款、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和拨款,地方政府还能发行地方债券。其次,大力发展村工业。日本政府认为工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就无法前进。因此日本政府提倡鼓励各级基层政府招商引资,并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支持。最后,日本政府注重各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基层政府设有专门规划部门,主要处理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等规划制定,规划的出台必须经过民意的考察并通过有关部门协商,并且与更高一级的政府进行沟通,以确保与其他地区基层政府发展之间的和谐与配合,最后通过议会审定才能付诸实施。

2.政府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性城市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流动,各个城市、乡镇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由此引发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的发展和传统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以及各城市之间如何处理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城乡经济设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政府管理体制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

对于城市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日本对原有的行政区划体制进行了改革,于1888年颁布了市町村制,并于1889年正式施行。政府通过设立市制打破原有历史遗留的行政管理体制,力图发展一个便于城市化发展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区划。到1947年,日本引进美国特色的地方自治制度,建立和颁布了地方自治法,基层城市管理体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地方首长由市民选举产生,基层政府拥有较大自治權力,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分权需求。

对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以及各城市间如何处理协调发展的关系,日本以实行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应对措施。在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延伸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以经济为纽带的城市经济带。这样的城市联系已然打破了行政区划的体制限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融合,有效推动了都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和联系,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区域规划协会和大都市圈管理委员会,搭建城市间商讨、协调、沟通的平台,以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和经济大发展的目标。

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问题,日本政府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体系。日本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注重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的同步发展,而在城市功能和空间规划方面,也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在各类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工上实现城乡的统筹安排。日本政府加大对农村招商引资的政策倾斜,并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交通,消除城乡之间的地理上的阻隔,弥合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三、日本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

综上来看,日本城市化是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注重城乡统筹的道路,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干预,而社会管理也为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3]。

1.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高度成熟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来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天然的共生关系,两者协调互动是两者之间必然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之源,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特点,而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空间、人口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也是城市化推进不可或缺的条件。

2.城乡统筹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也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普遍现象,而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上。大卫·李嘉图(1817)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部门存在收益递减规律,而城市工业部门反而呈现收益递增的趋势;二是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低,因此农民增收困难[2]。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要反哺农业。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农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尽量缩小和弥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鸿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推动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融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尽管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城乡差距扩大的过程,但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并行一致的,城市化发展完全可以缓解和消除城乡对立的问题,而不是单纯扩大城乡差距。然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完成社会发展经济保障的过程,只有人民生活经济有保障,社会才能稳定团结,而这也是城市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3.政府积极干预

在早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奉行市场经济自由调节的机制,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城市问题以及城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如日本的城市建设不合理、社会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民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等社会问题。

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由调节作用,并不是意味着政府的退出和不作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当价格传导出现问题,将出现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市场失灵。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市场机制就是以效率和经济为目标的,因此必然在公平性上有所缺失。所以政府十分有必要出手干预,弥补市场的不足。如日本,不但制定详细的城市化发展规划,而且充分运用社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协调和处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非均衡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将城市化发展拉回到经济、效率、公平的正确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六大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2] [英]大卫·李嘉图著,丰俊功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周昕皓.新型城镇化与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的整体性社会管理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周昕皓(1986-),男,汉族,湖北十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借鉴城市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