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闪光点’
2019-03-20赵春梅
赵春梅
摘 要:每堂课都应该至少有一个‘闪光点,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我理解的“闪光点”是“生动”。 我理解的‘闪光点是创新。
关键词:闪光点 生动 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确实如此,又有谁愿意做无用功呢?!
在10年前有个校长听了我的公开课,然后跟我说了一句我至今无法忘怀并时常想起的话,他说“每堂课都应该至少有一个‘闪光点,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此后我在备课时、教学中也尽量在找闪光点,却也有意外的收获,有很多灵感会突然迸出来,让我激动不已,运用到教学中也收到不错的效果,教学成绩也有很大的提升,名列全市前几名,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我理解的“闪光点”是“生动”。课堂会因生动而精彩,学生会因生动而被吸引,会因生动产生兴趣,会因兴趣产生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举一个例子,作为初三化学老师我在想,学生要到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第一堂课的引入得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的精彩与魅力,需生动有趣,吸精效果要好,因此我想了很多种方案:多媒体图片展示与化学有关的事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老师讲解什么是化學;学生看书认识化学;老师通过实验切入等等,学习化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因而我选了实验引入,设计了三组实验,用了5支试管,每只试管都装有等量无色液体,然后我先简单介绍,“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任何物质都与化学脱离不了关系,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世界因化学而精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接着我就拿出准备好的第一组实验,两支装有无色液体的试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液体吗,大部分学生都自信满满的答白色,然后我拿着试管走向讲台的墙体,接着问,“颜色一样吗”,异口同声答不一样,我指出墙的颜色是白色,而试管里液体的颜色是‘无色,水的颜色就是无色,接着我请大家大胆猜想,假如把两支试管的无色液体倒在一起会是什么颜色?这时候保守一点的说无色,大胆一点的说红色,蓝色,黄色等都有,待同学们心中都有答案的时候,我又说“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注意眼睛都不要眨哦!”,引用刘谦的话“接下来是验证奇迹的时刻!”,这时候同学们坐得直直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两支试管,我把其中一支试管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只试管里,啊,没变,接着我说看我摇一摇会不会变,震荡,还是没变,学生有一点失望,没关系,我马上拿出第二组,同样装有无色溶液的两支试管,这时候我说请看混在一起后还是无色吗,接着一支试管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中,只听‘哇的一声,神奇的效果出现 ,无色变成红色了,然后我说“啊,无色变成红色了!相不相信我还可以把红色变回去?”这时候学生的腰挺的特别直,甚至后排的都想站起来看了,接着我拿出最后一支装有无色液体的试管,慢慢倒入红色液体中,只听‘哇!哇!,红色没了,又成无色了,同学们觉得好像变魔术,追问“知道为什么吗?嘿嘿,肯定不知道吧,等你们以后学了就知道了”。这样我的引入就像有魔力一样,一下就让他们喜欢上化学了。
我理解的‘闪光点是创新。“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是啊,一堂连自己都觉得无味的课堂教学,如何能打动学生?!作为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不短,少则二三十年,多则四十年,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改革,试想这一套教学模式得用上几十年,同样的内容得讲上亿遍,哪里来的教学乐趣,哪里谈得上热爱这份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想想都觉得可怕!教师教的学生不计其数,一批又一批,这一批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还有下一次机会,但对于学生而言,每个阶段都只有一次机会,因而虽然这份职业不起眼,但责任却很大,稍不注意就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因而不管城市学校还是乡镇学校的老师,都兢兢业业,尽最大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甚至直到退休前都在教育前线带着老花眼镜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用‘一指功敲打电脑,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每每看到这些教了一辈子书的人,眼睛不好使记性也不好了还这样敬业,作为年轻人的我哪敢怠慢。在教学中我也在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例如,春夏季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状态一般不好,容易打瞌睡,因而我想的很多方法,课前唱首歌,讲个笑话或讲个人物故事(尽量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困了可以自主站一会儿不困了自行坐下,根据情况开个小玩笑活跃气氛,说点当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个小游戏比如相反练习(坐在位置上的、保证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少讲多练,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多讨论,语调变化,突然停顿,播放与教学有关的小视频,偶尔让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从教以来的一直追在求的目标,也是很多老师一直追寻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更好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