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3-20雷玉芳
雷玉芳
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主体 整体局部 揣摩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而初中阶段,语文阅读越来越有突出地位。根据《义务教育课标》要求,阅读应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半,阅读在中考考试过程中所占的分值在45分左右,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现在我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阅读新理念,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体现,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从读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但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总以自己的心得体会强加于学生、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些则用一些教参的答案来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而与自己无关,以致于无法理解课文内涵。这也就出现了现在我们语文老师谈论的我们教是教,可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提高上来的情况。追究原因,乃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只重理解具体文章本身,而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师应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范文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
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一问题,我让班级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甲: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师:对!他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够解答的。
学生乙:“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一个词,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说它们并不矛盾。
学生甲: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还要用“大约”来修饰呢?
学生乙: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一句,都觉得是通顺的。(学生笑)
学生甲: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也懂这些道理,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写呢?(学生大笑)
学生丙: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很穷,所以他死了就没有人知道的那么确切了,只能用“大约”表示强调。
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引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当然,这时对课文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作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的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样以后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正是把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在这种“速读”中,无需正音正字,只需带着l至2个问题去读。问题的提出要是便于了解全文内容的切入点或突破口,提出的问题“态势要高,操作要易”,所谓“态势要高”就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驾驭全文性;所谓“操作要易”,就是指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思考解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学生读后,教师可以提“本文写了哪几个地点?”依据地点划分结构,因为“结构”本身就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所以如此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作者写作思路角度来感知全文内容。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首先布置学生找到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接着找到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其说明方法及作用等。熟能生巧,通过长期的练习,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就掌握得比较透彻。
三、让学生学会品析重点词和句子,局部揣摩
重点词是指那些能表情达意、意蕴丰富的动词、形容词等。
重点句子及关键句,是指那些“铺路架桥”的过渡句,或“饱含哲理、巧妙点题”的议论句。
在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力求读进文章里,探究揣摩课文的疑点
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狡猾的眼睛察觉,老师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狡猾”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这里是贬义褒用,指机灵聪明的意思。朱自清的《背影》中也有这样一句“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是褒义贬用,是作者后来醒悟后的自我责备。通过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对文章作深层次的分析,以求得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整体性阅读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让他们乐读,爱读。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7~9年级
[3] 元成功 《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4] 冯文达 《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
[5] 郝毅 《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