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20何震黄炳鑫龙育成
何震 黄炳鑫 龙育成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着开放性、系统性以及立体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成果对当前的教育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方针和策略,试图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与课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做出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继而保障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育人体系 方针及策略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际学习中,实践性较少是比较常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3],高校学生在对工程管理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感性认知,在对工程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没有统筹全局的根本概念,过于注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教学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不能对实践的教学环节进行切身的体验。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中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并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重视,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数高校还对此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表面化的阶段,不能够对实践课程加以深入应用和探讨,在对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将国外的工程管理体系和国内的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在思想认知上缺乏重视,大多数高校都有着重视课堂内的理论,忽视课堂外的实践,很多教师也会将课外的实践作为“辅助性”的内容,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工程管理实践育人体系在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合理的规划,在对实践教育整体的设计中缺乏专业人员的培养。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践课程开设的成本较高,实习难度较大,让很多专业学生望而却步,也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诸多实践的制度性障碍还需要相关人员去解决,只有将创新性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育人体系相结合,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程度的实践内容,才可以得到最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方针及策略
OBE也叫作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明确学生在脱离校园后可以胜任某中能力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对这种教育思想进行适当的引用和结合。首先可以将此教育思想中的“三个转变”教育模式加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即“以教师教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意义提升中和素质为主”。这三种教育思想可以有效的运用到现阶段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是未来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发展举措之一。
实践育人体系具有目标的层次性,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奠定可持续竞争的扎实基础。不仅如此,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相关实验室设施的建设,出台相关的制度,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投入全部的精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以上的方针和策略借鉴了“三个转变”的基本原则,将我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以及展望
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的资源、目标以及相关的时间限制的一种综合性管理事业,工程管理的存在,不仅为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策略和指导,更解决了工程管理中实际的相关问题[1]。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相关人才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就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国内各大高校设置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同时,更注重相关专业人才对其法律、经济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是否具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诸多研究表明,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全身心的投入对知识的探究实践中,也就是说,主动的学习比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接收更可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教育的實践过程,一般是指围绕着教学活动而展开的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内容[2]。意在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基础学习知识和方法,而更多的可以融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方式,从而可以更好的应对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实践育人的思想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构建以课程设计、专业学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第二课堂”,从而更好的展现工程管理中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立体性的特点。
3.1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的专业中,即有“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即将内部和外部的精华进行有效的吸收和结合,在工程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中,也有“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将业界的相关专业人士邀请至高校的课堂中,以讲座或者是研讨等交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另一方面与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工程管理实践接触的机会。
3.2工程管理专业中的系统性。传统的高校工程管理的课程尽管也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等相关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结合,缺乏相关的必要联系性,不能在课堂的内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系统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性教学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塑造和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实施多样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便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可拥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质量保障,更是现阶段,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实践育人体系的提升中,不仅需要学校提升整体的育人环境和理念,更要注重教师在实践教育方面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促进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这也是社会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学通,庞永师.工程造价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2] 严玲,霍双双,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教学,2014,(6):113-120.
[3] 王雪青,杨秋波.工程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9):44-46.
[4] 杨艳蕾.当代“威斯康星理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5):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