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019-03-20何星亮
何星亮
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挂灯笼、吃饺子等。这些习俗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和一些基本理念,发现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尊重自然,顺应规律
春節通常在立春前后。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古代民间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阴阳和合,崇尚平衡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
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比如,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元宵也一样,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馅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为阴、馅为阳,因此,元宵也象征阴阳平衡。后来,元宵又被赋予“团圆”、“圆满”的象征意义。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节吃年糕南方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习俗。年糕也有阴阳平衡的象征意义。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掺和制成,黏性大的糯米为阴性米,黏性小的粳米为阳性米。其次,不少地区的年糕加上红枣、红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属性的食品掺和在一起,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黄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征。第四,年糕的制作一般离不开石臼和石锤捶打,石臼象征阴性,石锤象征阳性,用石臼、石锤制作年糕,也是象征阴阳和合的活动。
“三元结构”,追求和谐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中国人大多祭祀众神和祖先。通过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蕴涵着“三元结构思维模式”。除夕年夜饭前,通常必须先举行祭祖仪式,在祖先神龛前摆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饭三碗、酒三杯、茶三杯,点三支香,跪拜时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与“三”有关的习俗,在我国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宾接客礼仪中,有三揖、三让、三辞等习俗。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祷行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万物、地上万物、人类社会、个人均衡和谐,同时也是祈求天上诸神、地上诸神和祖先,保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与“三”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属于“三元结构”或“三元结构思维模式”。“三元结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人祈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式。
中国的春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我们应爱护祖先的智慧,自觉保护和弘扬春节文化。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