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猪文化
2019-03-20马未都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也就是猪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圈养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猪文化的故事。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以后,一到每年科举的时候,学子们互相赠送一个红烧猪蹄,预祝金榜题名。猪蹄的“猪”字与朱笔的“朱”字谐音,朱笔是红色的笔,用于批改试卷;猪蹄的“蹄”字与题名的“题”字谐音,合起来意思就是“朱题”,即金榜题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讨一个口彩,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加油!
猪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是和气、财富、吉祥的象征。在我国有些地方,人们认为猪是财富的使者,能够带来财气;肥猪拱门是吉祥的,能够带来福气,过春节要贴上“肥猪拱门”窗花。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有吃猪头肉的习俗,寓意吉祥如意。
猪年话猪。现在,我国每年猪肉消耗量达5000多万吨,年人均消耗量近40公斤,猪肉占我国居民食用肉类的三分之二。那么,猪的本源是什么,在漫长而悠久的中华文明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猪文化故事呢?
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驯化、饲养家猪
在大约8000多年前,人类开始驯化野猪,逐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认识的家猪。可以说,野猪是家猪的祖先。据现有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家猪骸骨,出现在距今大约9000~75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也曾出土了一只猪的头骨。它是取自一头被完整埋葬的猪,头骨形状还略带有一些野猪的特征。这两件猪骨遗骸的出土,说明了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猪了。
先民根据野猪的生活习性,开始对野猪进行圈养、繁衍,并总结了一套驯养家猪的技术活,简单地说就是“选种+圈养+阉割”。“圈养”会影响猪的运动机能、体格和习性,一代代传下去,野猪就逐渐被驯化成家猪了。
在我国原始部族中,猪的饲养与农业的发展是并存的。在原始混沌的人类理性记忆之中,猪还具有一种“神圣”的意义。这种对于猪的图腾崇拜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至近代的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在上古时候,猪是衡量勇敢的尺码。猪的前身野猪性情凶暴,善于搏击,有民谣为“一猪二熊三老虎”,连狗熊和老虎也不是野猪的对手。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古人的名字叫“猪”。《史记》中有个人物叫陈豨,“豨”就是大野猪;汉武帝原名叫刘彘,“彘”也是猪;《金史·哀宗纪》里面,记载有个叫“完颜猪儿”的人。
无“豕”不成“家”,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基本生存方式
猪在上古时期,被称为“豕”。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猪”字,最早写作“豬”。在《尔雅·释兽》里,“豕子,猪。”在《说文解字》里,“豕而三毛从居者,从豕,者声。”“猪”字最早用来表示小猪,“豕”字用来表示大猪,即今天一般意义上的猪。
甲骨文的“家”字,是由一个尖顶房屋和一头“豕”构成的。家不仅需要有房屋,还需要有豕。所谓无“豕”不成“家”,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存方式。
古时候,猪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财富。据考古研究,发现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古人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定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猪或以猪做祭祀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把猪作为陪葬品掩埋,表示主人带走了财富。有许多墓葬出土的玉猪握,一般是墓主人双手各握一个玉猪,表示墓主人死后依然掌握着财产,同时也表明这个墓主人非富即贵。因为用玉石雕刻成玉猪握,是需要一大笔钱的。
古人认为养黑猪能驱鬼,杀猪流出血的血腥味能避邪。唐代诗人杜甫在《对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指的就是猪。“乌鬼”的“乌”,意思是黑的,“鬼”是指猪。宋代《漫叟诗话》中写道:“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每呼猪作乌鬼声,故谓之乌鬼。”宋代的《百子全书·懒真子四》中写道:“乌鬼,猪也。峡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于猪群中特呼乌鬼以别之。”这种尊崇黑猪的观念,可能源于猪在十二生肖中处于最末一名,是亥。亥时是夜里11点以后了,传说鬼这时候该出没了,黑猪能降得住鬼。
我国古籍中和四大名著里,有关猪的文学故事
猪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上古时代留下的《淮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记录的是猪的正面形象——猪形神兽;至中古时代,神话故事开始拟人化,猪的文学形象更加亲民,《搜神记》《玄怪录》《太平广记》中记录的大都是猪怪的负面形象。
在《山海经》中,猪神出现过5次。《南山经》的“南次二经”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貍力是一头野猪的模样,喜爱拱土,寻找植物的根茎吃。《东山经》中“东次四经”的当康和合窳,当康“见则天下大穰”,合窳“见则天下大水”。当康出现的时候,则天下大丰收;当合窳出现的时候,则天下发大水。当康是一个野猪的形象,它有明显的獠牙;合窳头上长有一角,它们的爪子是蹄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人们已经给猪赋予了一个文学特性——猪形神兽。
《搜神记》中猪精的故事,就比较拟人化了,人们更加容易接受。相传,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王书生乘船回家乡的途中,晚上将船停靠在岸堤边休息。恰巧有位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路过,王书生邀请该女子同宿船上。趁女子熟睡之机,王书生将一只金铃系在女子手臂上。第二天天亮之后 女子不见了,王书生到处寻找,终于在附近的猪圈里找到了一头前腿上拴着金铃的母猪。
在中國的四大名著里,都有猪文化的展现,既凸显了中国猪文化对农业生产、军事战争、商业纠纷和日常生活基本诉求的影响,又说明了猪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性。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文学形象,是家喻户晓的人、猪、神三位一体的角色,更加接近人类。吴承恩《西游记》中猪八戒的诸种表现,反映了芸芸众生的弱点,比如好吃懒做、自私、耍小聪明、贪色等,恰恰是这些人性弱点在猪八戒身上的体现,使得人们能接受猪八戒这个文学形象,给了它很大的宽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孙权,都有雄厚的物质财富,唯独刘备缺钱少粮,那怎么办呢?多亏了张飞的慷慨解囊。张飞是一名杀猪的屠夫,从某种意义上讲,猪是刘备当时军费筹措的来源之一,它跟猪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中,涉及猪的还有火攻敌营的燃料——猪油,吴主设的防线被烧断了,那就三国归晋,统一天下。猪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有头有尾。
《红楼梦》中跟猪有关的描写,猪是以一种高级食品的形象出现。比如《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的火腿炖肘子,第五十八回中的火腿鲜笋汤。
《水浒传》中跟猪有关的描写,要数梁山好汉大块吃猪肉了。如鲁提辖为难镇关西,他叫镇关西切10斤肥肉臊子,一丁点儿瘦肉不能有;再切10斤瘦肉臊子,一丁点儿肥肉也不能有。臊子是指约8毫米见方的小肉丁,要做到这样确实不容易。
(据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