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要当好普惠金融“领头雁”
2019-03-20陈四清
陈四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必须坚决当好“领头雁”、扎实做好普惠金融,助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
充分认识普惠金融重大意义
做好普惠金融是履行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纳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普惠金融的重大意义,以实干实效体现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体现出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现场
做好普惠金融是履行经济责任的必然要求。做好普惠金融与完成“六稳”工作密切相关,尤其对“稳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实体经济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天职,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突破口,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畅通国民经济“毛细血管”,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做好普惠金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把握好商业原则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增强服务社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普惠金融事业当中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滿意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用金融的力量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充分发挥优势做好普惠金融
发挥资金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丰富,金融工具多样。要运用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借助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去。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优质企业,给予合理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对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制定续贷再融资政策,解决好资金周转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发挥网络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国有商业银行地域覆盖广阔、网点分布广泛。要下沉服务重心,加快建设普惠金融基础服务网点,重点打造普惠金融特色网点,在金融机构空白乡、村投放电子机具,建立惠农服务点,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扫除金融服务盲区。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造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商金融等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延伸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发挥技术优势,提升服务质效。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账户、交易等信息,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要顺应金融数字化趋势,加大电子化、智能化等线上渠道拓展力度,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推进线上信贷产品研发,优化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发挥机构优势,丰富服务内涵。国有商业银行全球化、综合化服务优势明显,金融生态圈建设领先。要健全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协调性,形成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合作良好的大普惠服务架构。围绕科创企业,拓展包括投贷联动服务模式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通过给予信贷投放和投资平台的股权投资,增加科创企业金融供给,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与各级融资担保基金、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客户共管机制,构建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生态圈。
全力打造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近几年,中国银行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市场实际、具有自身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普惠金融特色服务体系。
落实专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集团层面普惠金融组织架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聚焦小微、三农、“双创”及扶贫攻坚群体,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经营模式。出台配套资源保障政策,着力在增量、扩面、降费上出实招,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在综合服务机制方面,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采用条块结合、协同部署方式,做好普惠金融贷款定价,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风险管理机制方面,优化风险计量与控制手段,提升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机制方面,配备专项资金和人事奖励费用,制定专项评价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提高基层开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1120”工程,对1000家客户开展问卷调研、对100家客户进行非现场调研,定期邀请20家客户面对面交流,建立客户信息交流平台和长效跟踪机制。
实施“双轮驱动”,提高服务效率。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客户,打通内部数据,整合外部数据,研发“中银企E贷”产品,可实现线上申请、准入、审批、放款和还款等功能。另一方面,完善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按照流程银行理念,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目前,信贷工厂累计服务中小客户超38万户,投放资金达2.3万亿元。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显著提升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
加强投贷债联动,加大资金支持。发布《中国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制定8个方面共20条措施,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利用两个市场,整合附属机构资源,帮助26家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发行50支债券,金额达353亿元。发挥集团综合化优势,利用中银投、中银国际等投资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缓解企业融资难压力。发挥知识产权增信增贷作用,优化科技型企业信贷审批流程,打造以“中关村模式”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覆盖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目前,该模式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完成推广,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4585户,累计投放贷款554亿元。
布局村镇银行,优化“三农”服务。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惠农支小”战略,2011年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控合作,在全国批量发起设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目前,中银富登自设86家机构,并购41家机构,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等金融服务空白或薄弱的县域地区。其中,34家落户国家贫困县,并同步在乡镇设立支行网点152家,在行政村设立助农服务站300多家,形成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目前,累计服务200万客户,其中为23.5万户客户发放贷款900亿元,户均21万元,涉农及小微贷款占比超过90%,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和“三农”事业。
打造跨境撮合平台,支持小微企业对接全球。2014年在全球首创“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河北等16个省市及美、德、英等13个国家,成功举办了50场跨境撮合对接会,吸引87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家企业参加,取得良好市场反响。特别是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银行作为唯一的银行类综合服务支持企业,成功承办博览会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现场达成成交意向1276项,达成实地考察意向601项,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