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地位权益政策问题 力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19-03-20银温泉
银温泉
去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我们应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战略地位,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财产权,积极响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诉求,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发展动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臺阶。
认清民营经济的战略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壮大起来的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民营经济同样发展迅速。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扶贫、教育、捐赠等各类光彩事业、公益事业,近年来已成为捐赠的主力军,其捐赠额占企业年度捐赠总额的比例超过其他所有制企业。总之,无论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建设领域,还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民营经济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依托力量。
工人正在山东省淄博市一民营铸造企业车间内工作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1978年开始,我们逐步走出了所有制迷雾,破除了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传统观念束缚,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政策。1982年宪法就已经明确地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两个毫不动摇”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可以说,党和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一直没有变,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一些人总是抱着传统思维不放,抱着教条主义不放,一有时机就质疑民营经济发展,甚至认为“民营经济发展只是一时的需要,完成使命后就应该被消灭”,这与党的方针政策严重不一致,是极为错误的。
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
有恒产者有恒心。对于民营经济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财富,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保护,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家诚实经营致富的信心,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创造、放心持有、安心享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不断强化产权保护的过程。2004年,宪法明确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列入条款;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平等保护,稳定了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投资信心。
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现实生活中侵犯民营经济财产权的事例时有发生。近两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法重审了一批涉及民营企业家权益的典型案例,甄别纠正了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彰显了党和政府依法保护产权的决心。保障民营经济财产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要完善宪法监督机制,深入落实依法行政,推动决策程序法治化,使决策行为依法合规。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认真践行“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强化政府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保护意识,建设诚信政府,坚决消除“新官不理旧账”的失信现象。各地应充分关注公权力侵犯民营经济财产权的典型案件,认真纠正冤假错案,努力营造保护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非公36条”,并在2010年颁布“民间投资36条”(俗称“新36条”),不断加大非公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社会投资39条”“促进民间投资26条”“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10条”等。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降低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
民营经济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有企业自身经营问题,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此外,民营经济在信贷支持、资源获取、市场准入等方面也受到“玻璃门”和“弹簧门”困扰。许多跨过了技术门槛和政策门槛的民营企业难以参与PPP项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信任”。据了解,一些官员认为“把政府项目交给国企,出了问题不怕查;如果交给民企,一旦出问题自己脱不了干系”。如此一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非常大,这既不利于民企发展,也容易挫伤干部积极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充分释放和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同时,应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努力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倾听民营企业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