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官僚主义难题需要科学的方法
2019-03-20黄西蒙
黄西蒙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不仅是民众眼中社会长期存在的顽疾,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开启了空前的强力反腐模式,在廉政建设和政治风气净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弥散在很多细微之處的官僚风气仍长期存在。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普遍存在的,如何杜绝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它不仅与现实社会治理模式有关,也与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漫长的“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根深蒂固,即使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理念的冲击下,它们仍然盘踞在人性和利益之中,尤其在风气保守、人情社会观念重的基层社会,这点格外明显。今年山东省在动员会议上呼吁“李云龙式”干部,可以被看成对这些不良风气的反击,而且是从人事和制度上予以改革。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都会对男主角李云龙印象深刻,他出身草莽,却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他敢想敢做,多次在战场上建立奇功,却不是一个很会讨好“上级”的干部。在太平年代,有人或许会觉得李云龙有些“刺头”,甚至“不听管教”,但面对险境,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候,“李云龙式”干部无疑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如今,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外的现实形势都空前复杂,在这种需要克服难题的时候,就格外需要“李云龙式”干部。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现实存在的部分官员懒政的问题,他们也有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既然做事有风险,搞不好还要涉及权钱交易,干脆不做了,不做事,自然也就不会出事了。
这个“逻辑”当然是荒唐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深层问题,部分官员产生这种念头并非偶然。过去几十年,官员选拔和晋级的一大指标,就是看GDP增长程度,为此,一大批官员绞尽脑汁提升当地GDP,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与社会和谐为代价,而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官员也被权色“围猎”,从而“边升边腐”。在如今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和反腐力度加强后,这个“游戏规则”就玩不转了,让一些长期适应先前“玩法”的官员不知所措,甚至惶惶不安,担心反腐利剑随时降临在自己头上。
对此,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来遏制腐败、遏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既要鼓励那些能做事、肯做事的干部,保护他们在大刀阔斧地改革举措中不受牵绊,又要在查处腐败和懒政行为中做到精准、科学与高效,尽量避免“污名化干部”和“墙倒众人推”式的极端化行为。事实上,发达国家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采用的办法也是寄托在科学制度上的,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科学逻辑取代人情思维的路径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不妨从科学地解决这些现实难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