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转喻现象探析
2019-03-20席建国
席建国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引言
目前,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关于英语的一般语法转喻现象已有不少研究。其中,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有,Kovecses&Radden[1]、Panther&Radden[2]、Mendoza&Pérez[3]、Mendoza&Otal[4]、Panther&Thornburg[5]等。但是,其中关于隐转喻(metaphonymy)现象和双层转喻(double metonymy)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隐转喻现象和双层转喻现象是比一般语法转喻现象更为复杂的语法现象。目前,我们对于隐转喻现象和双层转喻现象的操作机制、特征和语用动因等,还不甚了解。这是本文立题的主要出发点。本文以英语中的一般语法转喻现象为参照,探析隐转喻现象和双层转喻现象的操作机制及其特征。
一、一般语法转喻现象分析
转喻的基本表达式是:“A代 B”(A For B),它往往属于两个实体性概念之间的替代关系,具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目标域包含源域的转喻(source-in-target metonymy)和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target-in-source metonymy)。前者涉及目标域扩展(target domain expansion),后者涉及目标域缩约(target domain reduction)。英语中,除了两个实体性概念之间的替代关系之外,还有一些用实体性概念转指事件性概念的转喻,如MH370代the missing of the plane(飞机的失联)。
语法转喻(grammatic metonymy)比一般转喻更加抽象。目前,学界关于语法转喻基本达成以下共识:“语法转喻涉及语法成分之间的互动”“语法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1]5。例如:
(1)The Wall Street is in panic.
这里,主谓之间属于一种非常规性搭配(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关系,这只能从转喻的角度来解读。具体来说,用“华尔街”指代“在华尔街工作的人”,这种转喻操作导致目标域的扩展(target domain expansion)。
英语中,除了上述用实体性概念转指实体性概念的转喻现象之外,还有用“实体性概念”指代“行为过程”的语法转喻现象,这种转喻现象相对更加抽象、隐晦。例如:
(2)The writer authored the book.
(3)She shampooed her hair.
上面两句中,author、shampoo属于“名 - 动”转类用法。原来只能位于主语或宾语位置的名词author、shampoo出现在谓语位置,这种句位的变化改变了author、shampoo的句法-语义功能:使其成为二价动词,涉及两个论元:“作者”和“书”(author)、“人”和“头发”(shampoo)。这种用法只是个案,不具规律性和能产性,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语法转喻现象。上述两个语法转喻涉及的转喻操作分别是,用“标注自己的姓名为书的作者”代替“把自己确定为这本书的作者”(前者)、用“洗发水洗发”代替“洗发”(后者)。换言之,用“执行者”(前者)“用品”(后者)转喻“实施行为”,这种转喻操作导致目标域扩展。例(2)、(3)的转喻操作中,前后项之间的互动是一种转喻关系,相对抽象,这与例(1)的替代关系稍有不同。这种转喻操作模式可以图示为:
图1 “执行者/用品”转喻“实施行为”操作模式
例(2)、(3)属于一种高层特定语法转喻(high-level specific grammatic metonymy)现象,这种语法转喻现象不具有图式性和能产性。说其属于高层语法转喻现象,是因为这种转喻现象不太符合经典的转喻观:“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source domain)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target domain),提供心理通达。这两个概念实体位于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1]。经典的转喻观只能概括如I see a few new faces、Room 508 does not answer之类低层转喻[2]现象,即用“face/脸”转指“person/人”,“Room 508/房号”转指“tenant/房客”,前后两个概念属于同一个认知域的情况。另外,Ruiz de Mendoza&Pérez、Ruiz de Mendoza&Otal认为,只有低层特定语法转喻现象如 The Wall Street is in a panic(例 1),是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nongeneric ICM)操作的转喻[3],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其实,有些高层特定语法转喻现象如例(2)、(3)的操作,在语义激活中也是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操作的转喻。
转喻不仅影响和制约句子的结构,还对词法、词序产生影响,如 snow white(as white as snow)转喻very white(“非常白”)、pickpocket(a person who picks others'pocket)转指thief(“小偷”)、helicopter mother(a mother who cares her child like a helicopter)转喻babysitter mother(“保姆式母亲”)。
英语中,除了例(1)、(2)、(3)类语法转喻现象之外,还存在隐转喻现象,详见下面分析。
二、隐转喻现象分析
隐转喻现象指一个表达式既有隐喻性又有转喻性。隐转喻现象可以抽象为:“B投射A”(B To A)+“A代 B”(A For B)格式。隐喻的常规表达式是:A是B(A is B)。其中,B是源域,A是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以下差别:源域具有可感知性、可视性或体验性(experience-involved)特征,源域常有实体性概念来担任;目标域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视性或不可体验性(experience-involved)特征,目标域可有实体性概念或非实体性概念来担任。目前,学界认为隐喻在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事物之间,建立相邻(proximity)或相似性(similarity)联系[6]103。英语中,隐转喻现象相对并不多见,下面例(4)就是一例:
(4)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Charles Dickens:ATale of Two Cities)
名词性短语spring of hope、winter of despair属于一种隐转喻现象。作者将hope(希望)、despair(失望)分别比作 spring(春天)、winter(冬天),即将“季节域”投射到“心理活动”域。其中,spring(春天)、winter(冬天)属于源域(source domain),hope(希望)、despair(失望)属于目标域(target domain)。可图示如下:
图2 “希望”与“绝望”隐喻投射模式
说话人将源域 spring(春天)、winter(冬天)所具有的内涵,如“起点、青春、年轻、活力”(前者)、“终点、寒冷、冰雪、无生命力等”(后者)投射到对应的目标域hope(希望)、despair(绝望),使后者具有了与前者相同的内涵。由于上述两个源域spring(春天)、winter(冬天)属于非实体性概念,这不符合典型的源域特征:通常情况下,源域相对于目标域,前者多为实体性概念,后者既可以是实体性概念,也可以是非实体性概念或抽象概念。由于源域属于非实体性概念,这造成其向目标域“希望”“绝望”的投射相对比较难以识别和理解。作者使用spring of hope(“希望的春天”)体现其对“希望”伊始的向往,使用winter of despair/(“绝望的冬天”)体现其对“绝望”终止的期盼。这种模式可图示如下:
图3 “春天→希望”隐喻操作模式
图4 “冬天→绝望”隐喻操作模式
例(4)中,spring of hope、winter of despair这种用法还涉及转喻操作。具体来说,前者是用“spring(春天)”转指“新时代开始”,后者是用“winter(冬天)”转指“旧时代结束”,这种转喻操作导致目标域缩约(target domain reduction)。上述转喻操作可以概括为,用“季节概念”转指“时代始止”,这属于“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现象”。这种转喻操作中,源域对目标域的包含关系比较间接、隐晦,因此致使其识别和理解相对比许多低层转喻操作(如“脸/face”转指“人 /people)”、“房号 /Room Number”转指“房客/tenant”)更加困难。上述两个转喻的操作模式,可图示如下:
图5 “春天”转喻“新时代开始”操作模式
图6 “冬天”转喻“旧时代结束”操作模式
spring of hope(希望的春天)、winter of despair(绝望的冬天)这种隐转喻表达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体现了作者深邃、奇妙的思维(认知)方式。
英语中,除了隐转喻现象之外,还有双层语法转喻(double grammatical metonymy)现象,具体例示如 have a look、take a walk、make a promise、give an answer、doa favor。见下面第3节分析和讨论。
三、双层语法转喻现象分析
英语中,复杂转喻除了上述隐转喻现象外,还包括复合谓词之类双层语法转喻现象。双层转喻可以概括为:用“抽象名词(A)代实体名词(B)”(即 A For B)+“抽象行为过程(C)代具体行为(D)”(即 C For D)。英语中,常见的双层语法转喻现象如have a look、take a walk、make a promise、give an answer、do a favor,它们可以将其概括为5个表达式:Have/Take/Make/Give/DoANDev(去动词化名词)。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单元行为动词have、take、make、give、do所默认宾语为具体、可数名词。但是,它们有时也可与一些抽象、不可数名词搭配,形成一种非常规搭配关系:
对比A、B两栏中的动词,B栏中的动词have、take、make、give、do表现出行为弱化特征,有学者将它们称为轻动词(light verb)[7]34,并认为它们的语义似乎“漂洗过了”(bleached)[8],这种语义功能类似Talmy 所说的语义偏离(semantic shift)[9]324现象。
B栏中,复合谓词的用法涉及双层转喻操作。具体来说,用“抽象名词”(look(5b)、shower(6b)、promise(7b)、talk(8b)、favor(9b))代“实体名词”(car(5a)、book(6a)、tea(7a)、present(8a)、home work(9a))和用“抽象行为过程”(have a look(5b)、take a shower(6b)、make a promise(7b)、give a talk(8b)、do a。favor(9b)) 代“具体行为”(look、shower、promise、talk、favor),上述转喻操作导致目标域扩展。这种转喻操作模式,可图示如下:
图7 复合谓词的双层转喻操作模式
复合谓词除了具有以上双层转喻特征外,还表现出构式语法[10]4所定义的构式的基本特征:“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完形”“在形式和语义功能方面不能通过内部成分或其他构式预知”。Goldberg的最新构式观对此作了修正,她认为,“构式还应包括那些可以完全预测,但只要是具有很高使用频率的‘构式串'(constructional strings)”[11]5。这一修正无疑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符合人类语言使用的一般事实。Perek探究了英语中动词、语法构式、跨越构式的概括的使用情况,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动词层面、语法构式层面,还是在跨越构式的概括层面,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使用的(usage-based)[12]154。复合谓词表达的句法——语义功能,一方面符合上面所说的整体性(holistic)完形特征,另一方面其本身就符合基于使用的且属于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现象。请看下面具体例示(语料均来自BNC语料库)的分析:
(10)She had a look at what was on TV.
(11)I took a shower before dinner.
(12)We will make a tour to Glen Nevis next month.
(13)He gave a talk to the class.
(14)I want them to do me a favor.
复合谓词have a look(10)、take a shower(11)、make a tour(12)、give a talk(13)、do a favor(14)在上述句子中,表达整体性句法——语义功能,这种意义不是其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合,有“1+1大于2”的特点,属于Talmy所定义的构式义(construction meaning)[9]324范畴。其中的动词 have、take、make、give、do 在上述构式中衍生出临时性调变义[13],是为了消除与句子的整体义之间的语义冲突(semantic conflict),这种临时性调变义是复合谓词的整体性句法 - 语义功能压制(coercion)[14]的结果。不仅如此,上述复合谓词还体现一定的体压制(aspect coercion)功能,如说话人的认知情态。篇幅所限,恕不展开讨论。
四、结语
以往的许多语法转喻现象属于单层转喻操作,如“行为者指代行为”“工具指代行为”“结果指代行为”“行为指代结果”“感知物指代感知”“感知指代感知物”“控制者指代受控”“受控指代控制者”“行为物体指代行为”“行为指代行为物体”“时间指代行为”[2]。上述语法转喻现象相对容易识别和理解,要么是由于指代者(A)和被指代者(B)同属于一个认知域,要么是由于指代者和被指代者之间是直接替代关系,多为“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关系。而隐转喻现象和双层语法转喻现象相对难以识别和理解,主要是因为隐转喻表达式中A、B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是通过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机制建立起来的,这种相似性关系往往具有临时性和主观性。另外,隐转喻表达式中A、B两个概念之间的转喻操作往往发生在源域中,如果源域是一个非实体性概念如季节,且其转喻的对象又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这种转喻关系就更加抽象。隐转喻现象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一个奇特的思维方式。双层语法转喻现象如have a look、take a walk、make a promise、give an answer、do a favor,其中涉及两次转喻操作,先是用“抽象名词指代实体名词”,后是用“抽象行为过程指代具体行为”,这种转喻操作导致目标域扩展。对于复合谓词之类双层语法转喻现象的识解,一方面需要具备转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历时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