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付出终将不被辜负
——驻外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

2019-03-20徐群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

传播力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分社喀布尔阿富汗

徐群 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

2005-2006年,我被派驻阿富汗喀布尔分社担任一年的文字记者,后期也兼职摄影工作,是新华社常驻喀布尔分社的第一名女记者,也是中国常驻喀布尔的第一名女记者。在阿富汗常驻的13 个月的时间里,我走遍了除了最南部坎大哈和赫尔曼德省之外所有的省份,采访过总统,也走访过偏远地区的罂粟种植家庭;去过无数次爆炸现场,也参加过只有女生才能参与的婚礼女宾部的庆祝活动;报道了阿富汗第一届议会投票选举,也报道过他的国民运动会等活动……

生活在安定祥和的当下回忆这些过往,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但看到照片又能感受到当初的点滴细节。想起当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危险和收获,虽然很难用语言形容,但仍忍不住用笔记下来,勉励自己无论生活在哪里,条件如何,都要不忘初心。

阿富汗国土面积约65 万平方公里,人口大概3000 万,国民文盲率超过70%。经济支柱是农牧业,耕地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而占GDP 大约三分之一的是罂粟种植和鸦片贸易。阿富汗是个纯内陆国家,无出海口,连年战争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物资匮乏,大量依赖外援、农业以及和周边国家的贸易。

苦:

自然条件之苦:

记得我当初从飞机上往下看,打量这个我除了北京以外第一个要长期生活的地方时,第一感觉就是荒凉,已进入5月的首都喀布尔从上空几乎看不到绿色,建筑也寥寥无几,有的只是大片的黄土地。进入到这个城市里,更是让我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之情,黄沙漫天、基建破败,脑海当中闪现的词语就是“悲催”。

在经历了1979年苏联入侵,以及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的所谓反恐战争之后,阿富汗备受折磨,元气大伤,从当年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沦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之地。2018年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阿富汗,也门、孟加拉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又穷又破是阿富汗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阿富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点没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房子都千疮百孔,电力极度短缺,家家户户都用发电机供电,分社的小院子里就有一个巨大的发电机。夏天由于雨水相对充沛,市政供电还能保证一半时间,一到雨水不足的其他季节,就必须时时依靠发电机。每天工作时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几乎成了我努力工作的鞭策曲。

连年战争造成阿富汗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大部分人都挣扎在贫困线以下。作为“有钱的”外国人,我们还能狠下心来买菜吃,但比国内高出数倍的菜价还是让人心疼。至于女生都爱的逛街,在阿富汗就彻底成了空白选项,因为根本没商场可逛,偶尔有一个半个也都是卖当地的长袍。所以在那里一年的时间,对繁华已经没了概念,头脑中只剩下素淡。

百废待兴的阿富汗,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娱乐活动就更是几乎为零。生活的地方就是分社的房子和巴掌大的小院子,出于安全考虑,分社规定出门能坐车就坐车,不能随意在马路上走,每天的日子都是两点一线。在那段时间里我才发现能自由自在地在路上行走也成了一种奢侈,我曾经对生活在一个如此局促的地方会不会让人抑郁产生怀疑,但是所幸阿富汗可写的新闻太多了,醒着的时间全用来写稿子也写不完,所以减少了我放松下来之后无聊的胡思乱想的机会。

工作不便之苦:

身为一名战地记者,出门采访禁忌颇多,首先安全毫无保障,塔利班发动的爆炸袭击随时发生,从最开始的路边炸弹到后来的人弹,发生的不分时间和地点。以至于到后来,哪天不发生爆炸,我们都会觉得格外清净。连我们去联合国超市或北约超市进行采购,路上都会让司机格外小心,因为去超市的路上经常也会发生针对北约士兵的爆炸。

但既然已经去了,就不能天天当“坐家”,所以我尽量保证不缺席任何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也尽量每周都安排专题采访,但这样就要时刻做好准备面临外国部队的检查,美军和北约士兵在重要路口和场所都会设卡检查。碰到友善者只要拿出证件就可以,不友善的就只能乖乖下车,等着士兵把汽车里外翻个通通透透,再加上一通盘问,才能放行。

由于当地严格信奉伊斯兰教,对女性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出门在外必须长袍加身,而且必须有家人陪同。我作为一个外国人,虽信仰不同,但习俗必须遵守。最初到达那里,我按照使馆的朋友和一些“前辈”的指点,都是长衣长裤出行,但发现这还远远不够,当地人仍然会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你。后来才发现,只有长头巾才是出门标配,而且外衣需要足够长,不用及踝,但需及膝。

而约见采访对象也是有利有弊,政府官员还算“见多不怪”,但去地方采访遇到一些比较传统保守的地方“大佬”,连握手礼都会被拒绝,要想采访更是难如登天。在和雇员商议之后,我曾经有一次披上当地的长袍,只留眼睛在外面进行了一次艰难的采访,取得了宝贵的采访资料。有利也有弊,就是我身为女性,在采访女性方面则是有了男性无法企及的便利。

乐:

工作繁忙无极限:

凡是有过驻外工作经历的同事应该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驻外工作无极限。国外工作的强度之大,内容之繁琐,实在是国内无法想象的。虽然出国前就听“前辈”说起,但是真到了国外,才发现辛苦程度比自己想的还要严重。

每天都有写不完的稿子,上午是联合国、美军、北约军队等各个国际机构的发布会,中午回分社写稿子,下午要安排各种采访活动,或者抓紧时间写分析类的稿件,有重大事件发生就要随时去参加突然宣布的某个通气会,期间经常被雇员得到的爆炸信息打乱,到时就不得不扔下手里的活,赶紧奔到爆炸现场去。爆炸现场的血腥不言而喻,有些场景让我好几天都睡不好觉,那种惨烈一方面令我深感不适和难过,同时更让我体会到了和平的不易,安宁的珍贵,和在远方的祖国能平静快乐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在阿富汗的一年里,我先后采访过上至国家领导,下至自焚女性,见识到了以前从未见识,也几乎没想到会见识到的事物。我抓住机会采访了很多很有特点的当地女性,既有第一名女机长、也有女子学校的学生,还有自焚女性的家属,采写的报道刊出后收到热烈反响,转载率也非常高,多篇稿件获得社级优秀作品,并获得北京市女记协的嘉奖。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8 级强震,造成3.9 万人死亡,6.5 万人受伤,330 万人无家可归。震中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山区,震时连喀布尔都有明显震感,分社的房子摇晃的厉害。当时我们作为邻居分社,被要求临时赶往灾区和亚太总分社的人一起支援报道,我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飞赴伊斯兰堡。到达巴基斯坦震区,我们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到震区、医院、简易房等各个地方采访、拍照,并及时发回来自震区的第一手材料,后续的救援和医治工作我们也一直跟进,毫不松懈。此次报道工作组织及时、行动迅速、报道充分,不仅向全世界介绍了巴基斯坦大地震的情况,也从一方面起到了协助当地政府迅速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慰问和援助的效果。

增长见识会友人:

我在阿富汗时,美军和北约部队还有大量人员驻扎在当地,阿富汗大街上随处可见外国军车和士兵;此外,大批联合国机构和人员也都在阿富汗设立常驻机构;因为新闻热点众多,当地也吸引了各国派驻记者;阿富汗物资奇缺,百废待兴,各国基建公司也纷纷参与援助项目;此外,也不乏一些私人开店的各国老板。可以说,汇聚在阿富汗的人无所不包,而我也因各种机缘巧合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外国人。

由于采访的原因,我也有机会了解到外国驻军的样子。以北约维和部队为例,他们在喀布尔和其他重要城市都有军事基地,基地外很远就开始严防死守,有混凝土建筑和沙袋堆成的军事防御,越往里开路线越曲折。到了基地周围更是防御措施充分,高企的围墙,遍布的铁丝网,以及各种防御工事,远远看着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即便如此,仍能不时发生塔利班对外国军队及军营的爆炸事件,确实感觉战乱之国,无处安定。

军营内的生活非常枯燥而且对外保密,士兵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无休止的训练和外出巡视任务。但是士兵们也偶尔会有“不插电”时间,周末晚上会不定期的举行party,比如在巨大的营房里举行舞会,可以喝酒可以跳舞,神经一直紧绷的士兵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下。那些平时在军车里全副武装,不苟言笑的士兵在此时才露出本色,他们有的聚在一起低语,有的肆意狂欢,尽情挥洒着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或者是对枯燥生活的无奈。

“同是天涯沦落人”,由于身处一个战乱危险的国家,在其中的所有外国人都显得格外亲近。媒体人之间都会互相帮忙,得到一些活动通知都会相互转告,偶尔有时没办法参加也会从同行那里拿到活动资料或者新闻稿之类的。而其他一些工作没有交集的外国公司的人则会在娱乐生活方面,想方设法让生活过的充实。

虽然生活在“素淡的”阿富汗,但世界各国的到访者们也都挖空心思、各出奇招,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比如分社附近曾经有一家土耳其建筑公司,这个公司的老板让我对外国人自娱自乐的精神充满了无限钦佩。他的房子也有一块巴掌大点的院子,他竟然在周末时间把他认识的各国友人请到他家,把不大的院子弄成一个足球场,举行2 对2 的超小型足球赛,其他人就坐在旁边一边给场上的队员助威加油,一边品尝他的厨师烹制的土耳其小点心。看到那个场景,你绝对可以忘记自己身处阿富汗,那里带来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安慰是在正常情况下无法体会的。

总的来说,驻外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正是这份辛苦,让我发现自己的无穷潜力;采访中遇到的艰难和危险,让我体会到记者这份工作的辛苦和神圣;采访中见到的痛苦和无奈,让我为生长于繁荣稳定的中国感到无比庆幸和自豪。和这样的收获相比,那些辛苦又显得尤为值得。当年因为条件所限,通讯和技术都不发达,无论报道还是留资都远不像今天这般轻松,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道形式的丰富早已超越以往,正是我们所有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时机。何不争分夺秒、努力创新,相信所有付出终将不被辜负。

猜你喜欢

分社喀布尔阿富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