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体感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03-20吴毛孜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
吴毛孜 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再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前教育活动存在不少痛点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一、学前教育活动存在的几大痛点问题
(一)教育内容“小学化”“教材化”现象严重,活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为满足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需求,不少幼儿园以教授知识、技术类的教育内容为主,“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教师依赖的各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二)幼儿被动参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国的学前教育起步晚,幼儿园的师生比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的集体教学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个性化教学难以取得实效。幼儿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参与性较差,自己动手动脑和探索发现学习的机会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弱。
(三)教师、幼儿和家长的互动性较弱。幼儿园的家园互动多以“家园联系手册”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与家长通过校园网、手机终端APP 等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对孩子在园的情况依赖教师人工发送信息,费时费力。
二、体感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学的优势
目前,国内使用广泛且较为成熟的主要有微软研发的Kinect 体感技术,Leap Motion 体感技术也正在探索中。[1]起初,体感技术主要在3D 建模、训练运动员、特殊教育、医学、游戏等方面运用较多。[2]体感技术(Motion Sensing),又被称为动作感应控制技术、体感交互技术,是一种直接利用躯体动作、声音、眼球转动等方式与周边的装置或环境互动,由机器对用户的动作识别、解析,并做出反馈的人机交互技术。[3]
(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3-6 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泛灵、自我中心等特点。较语言和文本而言,他们更喜欢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动作游戏。体感技术可提供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John Medina 的实验证实了运动能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4]
(二)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体感技术操作简单,能让教师和幼儿更加专注于教育内容本身,且不再局限于平面的、纸质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与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立体的、多感官的、多重刺激的,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供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家园联系可实时进行,互动性强。体感技术捕捉幼儿在活动当中的影像,通过互联网技术上传至家长的手机终端,家长在联网的状态下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幼儿游戏。在云数据库,教师与家长还可以上传或下载教育资源,与教师沟通交流。
三、将体感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体感技术发展比较成熟,运用于学前教育还在尝试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体感活动若贯穿始终,教学现场幼儿情绪激动,教师难以控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活动的需要选择和判断。例如,《指南》建议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 小时。体感活动能弥补幼儿在雨天的活动量。
(二)保证学习及参与互动的机会均等。体感教育活动时,与机交互的人数受限。此时,教师要合理安排,保证每个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每个家长对幼儿在园的情况都非常关心,教师在邀请或接受家长参与互动时,要考虑到公平性,平衡所有家长的需求。
(三)注重情感评价与反馈。相比系统评价,幼儿更依赖成人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自我评价,但依然容易受其主观情绪的影响,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幼儿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需要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情感评价,包括语言与肢体的反馈。
将先进技术运用并服务于学前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