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混凝土道路及堆场面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9-03-20郭少锋
郭少锋
(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0)
1 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相对较多,但是较为常见的主要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1 土基方面
如果从施工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产生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基不够稳定,并且压得也不够实,由此导致土基出现十分严重的变形以及沉陷现象。而土基不稳定的因素具体表现主要如下:相对比较湿软的地基还不够固结,土质也不够均匀,并且新老土基的实际交接方式处理得相对比较欠缺,进而导致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陷,从而促使混凝土面层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这种不良的影响主要表面在土基不均匀支承,继而致使混凝土面层在受到相对比较严重的负荷之时,底部就会出现十分大的弯拉应力,由此导致混凝土面层出现裂缝现象。
1.2 垫层方面
垫层之所以会遭到破坏,主要是由于在进行垫层相对工序的施工过程中,并未将其充分的压实,在这一垫层中有关灰土的实际含水量十分的不稳定。另外,土基也相对比较长期的受到水的浸泡,从而导致块石的挤淤不够充分,在相对比较深厚的淤泥层之中,如果过多的抛填山皮石等,就会对垫层的实际压实状况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1.3 基层方面
如果基层出现了相对比较严重的塑形变形,就会导致土面层板与其产生相对比较严重的脱空现象,对面板的受力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基岩的材料中包含着许多的细料,由此导致混凝土面板在实际的接缝之处产生相对比较严重的泥土相关病害,进而逐渐导致混凝土板块产生断裂。
1.4 混凝土面层
混凝土面层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面层裂缝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缺乏一定的强度,有关接缝之处的实际处理工作欠缺妥当,或者是施工的具体工序不妥当。而这些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混凝土在开展实际摊铺的相关工作之前,它的土基是十分干燥的,而混凝土中包含的水分也会随之被土面层吸走,进而逐渐导致混凝土振捣得不够扎实,土面层也会随之逐渐变得更加的疏松,混凝土的面层表面也会出现许多的细微裂缝;二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灰较大,在经过振捣这一工序之后,许多的水分也会被渗透到混凝土的面层中,同时,可能会受到昼夜温差相对比较大的原因,混凝土在凝结之时也会逐渐出现一定的塑性裂缝现象;三是混凝土不能实现相对合适的整平与压光,主要表现为混凝土在经过振捣这一工序之时,而整平收光这一工序相对比较延迟,因此导致混凝土比较接近终凝的形态,此时如果在混凝土面层上撒上水泥浆或者是水分,那么它就不能跟已经浇筑过的混凝土实现融合,由此也会导致混凝土的实际收缩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比较严重的裂缝现象;四是有关伸缝的相关处理工作不够妥当,混凝土在实际的伸缝处也不能进行相对自如的收缩,从而促使混凝土出现相对比较严重的裂缝现象;五是由于缩缝的实际切割工作不对或者是缝道的实际深度相对比较缺乏,由此导致混凝土在最后凝结之后出现十分严重的缺乏裂缝现象,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出现开裂出现的实际位置不合理的现象等;六是有关混凝土的实际抗折强度不能满足原本的设计需求,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混凝土折断的现象。
2 预防措施
2.1 土基防护措施
土基的实际预防措施首先要从限制水分入侵到土基入手,或者是促使水分快速地从土基中排放出去,要始终保持土基的干燥,进而实现土基的实际强度以及稳定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于土基的实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排水的系统进行相对全面以及综合的设计,并且也要最大限度地促使土基的湿度可以充分地保持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状况;在相对比较湿软的地基处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具体是换土、抽淤回填等相关措施。
(2)对土方施工进行合理的组织,同时还要适当的选择相对优质的砂性土对土基进行填筑,填筑的实际方式主要分为两种,首先是分层填筑,其次是土质不同水平的分层填筑的方式。
(3)对土基进行充实与全面的压实,尤其是分层填筑的方式,一定要分层对其进行压实;同时还要保证土层的实际厚度相对比较均匀,尽可能避免出现变形等现象。
(4)尽可能地将不够均匀的土合理地掺配成均匀的土。
(5)对局部的软基,采用将软垫加厚的方式,来减缓不均匀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
2.2 垫层防护措施
2.2.1 块石垫层
对于一些局部相对深厚的淤泥质土基,利用抛石挤淤的方式来对基地进行有效的加固。在进行抛石挤淤这一工序之时,需要用到的块石要具备不易风化的特点,同时块石的直径也要保持在30 cm之内。实际的抛填方向还要严格地依据软土下卧地层的实际横向来进行确定。在横向相对平坦的情况下,要从土基的中部开始,逐渐向两侧拓展,在横向相对陡峭之时,要从高侧处逐渐向低侧进行抛填。如果出现块石露出水面的现象,合理的应对措施就是利用相对比较小的石块对其进行压实以及塞平工作。
2.2.2 石灰土垫层
有关材料的实际要求如下:石灰要保证在用灰之前将其充分地消解完成,土块一定要尽可能地打碎,并且将其消除完毕,在选用黏土之时,一定要注意选用粉质性的黏土,要避免使用重黏土,同时还要注意对素土最佳含水率的实际控制工作。
2.3 基层防护措施
(1)一定要保证基层的实际压实程度。在保证相对最佳的含水率的情况下,对基层进行分层逐步碾压,在进行碾压的同时,要保证实现三分之一轮迹的叠合。
(2)集料型的基层主要分为填隙碎石类的基层以及集配碎石的基层。集配碎石要保证其最大的碎石的直径要保持在50 mm之内。对于那些在石料的加工场中没有经过筛选区分的碎石,它们的碎石颗粒一般情况下都会具有相对比较优质的级配。而填隙碎石使用的主要是单一粒径的相对比较粗的碎石,每一层的直径都主要保持在10~12 cm,在经过初步碾压摁实之后,在它的表面要撒上大约30 cm厚的碎石屑,之后再对其进行碾压,一遍遍地进行石屑的撒铺,最终实现将碎石孔隙填满的目的。不过,石屑也不能在碎石上部形成一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层的表面一定要露出相对比较粗的碎石,不仅如此,还要将多余的石屑清理掉。
2.4 混凝土面层防护措施
2.4.1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进行具体的施工之前,一定要保证施工材料充分符合具体的施工规范的标准,使用相对比较大粒径的碎石,同时最大的颗粒直径应该保持在1/4~1/3厚的范围之内。其次,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之时,水灰的比例要低于0.5,混凝土的实际砂率还要严格地控制26%~35%;最后,在开展混凝土的实际摊铺工作之前,混凝土的面层的表面还要适当地撒一些水,令其保持最基本的湿润状态。
2.4.2 支模与传力杆的安设
首先,如果基层与面板底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之时,在进行混凝土的实际浇筑工作之前一定要使用水泥砂浆来把它填实。其次,一定要充分保持传力杆拉杆位之间的精准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以及纠正工作。要在开展混凝土的实际浇筑工作之前将封头板准备好,有关传力杆孔洞的实际位置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设置。最后,要在纵缝壁的位置涂刷沥青,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不要将沥青刷到拉杆上。
2.4.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的实际预留摊铺一定要保证其实际的高度要高于设计板的实际厚度,尽可能避免出现混凝土的二次填补现象;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之时,要将时间控制在初凝的阶段,如果要进行二次浇筑,一定要在填补的位置进行二次振捣,保证上下两层之间的混凝土充分融合。混凝土在实行振捣之后,还要进行真空式的吸水方式,在吸水工序结束之后,混凝土中的实际含水率也会随之有所减少,促使其实际凝结时的收缩量不断减少,进而充分减少塑性开裂现象出现的概率。
2.4.4 养护
开展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主要目是为了防止出现塑性的开裂现象。要在混凝土用指压不会受到影响之时,就要用草帘对其进行合适的养护工作。
2.4.5 缩缝切割
在开展这一工序之时,要充分考虑气温以及控制好实际切割时间,同时还要保证锯缝的实际深度要在50 mm之内。
2.4.6 填缝
填缝的相关工序要保证其在相对比较干燥的情况下开展,同时还要将缝内的垃圾完全刮除干净。在对缝内进行填料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处于饱满不渗水的状态,尽可能避免一些杂质的掺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防止混凝土道路以及堆场面层出现裂缝,一定要重视对于土基以及基层进行压实。不仅如此,还要对混凝土的设计用水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减少超负荷作业的次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混凝土使用寿命的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