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皮鱼鳞『绘出』锦绣画卷

2019-03-20

农家书屋 2019年2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鱼鳞

金灿灿的凤凰、栩栩如生的老虎、洁白清丽的孔雀、展翅欲飞的松鹤……你能想象出这些精美的装饰画都是用鱼皮、鱼骨和鱼鳞制作成的吗?

42岁的杨双艳是这些画作的制作者。因为家住黑龙江省同江市,更容易接触赫哲文化,从小热爱剪纸技艺的她便将剪纸工艺融入到非遗项目鱼皮画的制作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还被收入当地博物馆。她用鱼鳞创意制作出了多幅精美孔雀图案,远销全国各地。

鱼皮画技法独特三幅孔雀作品“飞”进博物馆

花开富贵、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不同于赫哲族人制作的画风粗犷的鱼皮画,杨双艳的鱼皮画表现手法更细腻、精美,还融入了很多“汉族元素”,作品中的孔雀、松鹤、龙凤,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吉祥物。

除了选材新颖,杨双艳制作鱼皮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她很少绘制底稿,全凭脑海中的想象来剪鱼皮。另一个特点是她把剪纸技艺运用到了鱼皮画的制作中。在她的鱼皮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动物的皮毛一根根清晰挺立、细如发丝,十分逼真。

杨双艳喜欢制作的孔雀,除了鱼皮画,还使用赫哲文化里另一种代表性材料——桦树皮。同样是运用剪纸技巧,孔雀羽毛的层次感,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手法独特,她先后有三幅孔雀作品被收入了同江当地的博物馆。

杨双艳年轻时就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妇”。2010年,因为儿子到城里读书,杨双艳举家搬到了同江市。同江的八岔乡和街津口,都是赫哲族人的主要聚集地。他们的祖先以渔猎为生,早年的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素有“鱼皮部落”之称。后来,赫哲人又创作出了鱼皮画。杨双艳到同江时正赶上当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占据天时地利等因素的她利用剪纸功底,很快从众多制作者中脱颖而出,作品广受欢迎。

巧用万片鱼鳞“绘”丹青办合作社帮乡邻增收

2015年,杨双艳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用鱼鳞制作粘贴画,她顿时来了灵感,也想尝试。因为喜爱做孔雀,初次尝试,杨双艳就把图样定位在了2.4米x1.2米的巨幅画卷上。她向开饭店的朋友要来一些鱼鳞,经过反复尝试,发现只有七八斤以上、经过漂白处理的鲤鱼或草鱼的鱼鳞,才最适合用来制作鱼鳞画。上万片鱼鳞,每片鱼鳞至少要剪30多下,才能呈现孔雀羽毛的特有造型。此外,还要尝试使用哪种胶水粘贴效果最好。研究制作了一个半月,杨双艳终于将一只清丽、半通透的白孔雀完成。至今,她已经完成了七幅较大的鱼鳞画作品。杨双艳说,制作鱼皮画和鱼鳞画,给她家生活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增收”——她一个人的年收入就是十几万。

前不久,杨双艳和几个制作鱼皮画的姐妹一起成立了工艺品合作社。还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免费培训了几十位学员。

目前,杨双艳正在申报鱼皮画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说,传承鱼皮画,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像很多赫哲族老工匠那样,保护这门具有民俗文化代表性的技艺,用画卷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另一个就是用各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工艺吸引人。下一步杨双艳打算学习了解更多的赫哲文化,虽然是汉族人,但她要用自己的独特技法,更好地传承赫哲文化,传承鱼皮画。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鱼鳞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为自己点赞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鳞瓦(节选)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放大了25倍的鱼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