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分析
——以六枝县为例
2019-03-20白露
白 露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户籍在农村,在城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青年劳动力[1]。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2]。
当前,促进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格局,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奔波,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市民化过程不彻底,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合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有利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总体农民工数量的60%以上[4],所以充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以及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一,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第二,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和老人留守农村的过程,对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都有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丰富农民工生活,防止发生社会问题,使农民工有社会融入感,解决农民工遭歧视的问题[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2014年7月,课题小组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等县进行问卷发放,对这些地区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小组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9份,有效率94%,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共124份。将收集结果运用excel进行整理,并制作相关表格对分析农民工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运用excel软件对贵州省六枝县农民工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城镇化意愿的态度及所占比例等内容,结合当地相关政策等信息对农民工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并对六枝县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3 结果分析
3.1 数据基本信息。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个体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男性农民工略高于女性农民工,所占比重分别是56.8%和43.2%。31~40岁的农民工数量最多,占比37%;18~30岁的也较多,占比26.4%;41~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所占比重较小,并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主要从事的职业大都是务农或者务农兼打工,因此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以及外出打工。家庭人口数大都是三人,劳动力人口以两人为主,占比47.2%。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多农民工都受过中高等教育。但是农民工的收入依旧不高,月平均收入大都处在3 000~5 000之间,所占比重为36.5%;其次是1 000~3 000元的,所占比重为31.9%;5 000元以上的占24.3%;1 000元及以下的比重最少,所占比重为7.3%。由此可见,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3.2 六枝县新生代农民工转户意愿调查结果。基于189份问卷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统计表,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六枝县农民对于城镇化的态度统计
从表2可以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对城镇化非常了解的人是比较多的,占比为42.1%;大多数农民工对城镇化处于一般了解的状态,占比为56.3%;而对城镇化不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只占总比重的1.5%。从政策方面来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非常了解的人数较多,占比31.5%;了解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比62.4%;而不了解的人最少,占比6.1%。从农村转入城镇的意愿方面来看,大多数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这类人占总比重的83.2%;不确定是否去城市的人占比14.7%;仅有极少数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占比2.0%。关于是否愿意农村城镇化的问题,表示愿意的人所占比重为61.4%;表示不确定的人所占比重为35.5%;而不愿意城镇化的人所占比重仅有3.0%。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3.3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内部差异。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意愿的内部因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和职业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如表3所示:
表3 六枝县农民城镇化意愿调查结果
从年龄来看,年龄在18~30岁的农民工数量显著较多,分析得知,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愿意城镇化的占比为69.2%,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更为强烈。从月平均收入来看,月平均收入在1 000元左右的农民工当中,愿意城镇化所占比重仅为24.0%,而收入多于1 000元的农民工城镇化意愿比较强烈,收入大于3 000元的农民工城镇化意愿有所增高。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一个很显著的影响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变量。从居住情况分析,68.5%的农民工住在企业职工宿舍,这类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最为强烈,所以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也是尤为重要的。
4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生目标更加多元化,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生活方式差别显著,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并尽可能的长期居住下去,这些显著的特点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6]。
4.1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因素
4.1.1 经济因素。经济是实现农民工城镇化的基础,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首要条件是有经济基础,而农民工的工资就是其个人财富的重要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工资水平处于3 000元以上的占比为60.8%,而这类农民工自购房比例较高,城镇化意愿较为强烈,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更想在城市立足,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1.2 社会因素。城乡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显著,城乡间的利益格局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城市与农村间各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镇化过程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育、医疗、养老等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其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突出。养老也是一大隐患,所以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农民工的人生保障。
4.1.3 心理因素。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职业上已经呈现出非农化的特征,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缺乏城市归属感也是影响其城镇化意愿的原因之一。心理适应速度跟不上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节奏,我们应关注农民工的心理状态,提升其心理稳定度,构建和谐社会。
4.2 建议。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7]。
4.2.1 从整体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重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部分返乡的农民工生活有所保障,让城镇化意愿与行动达成统一,从根本上实现城镇化。
4.2.2 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让其真正的拥有城市融入感,从制度上完善,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以及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为农民工的个人城镇化以及家庭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
4.2.3 提高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文化素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让其从各方面都更加适应城市生活,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工的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