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昊:90%的时间处在压力中
2019-03-19张泽晗
张泽晗
从1992年严介和成立太平洋建设的前身——淮安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历经30余年的发展,太平洋建设已成长为中国基建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拥有国家公路、市政、水利、建筑等多个总承包及若干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身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时代背景,太平洋建设抓住了中国基础设施大开发的契机,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营商,而且连续五年跻身世界500强,位列前茅。谈到政策红利,“第一个必须感谢改革开放。”严昊毫不犹豫地说。
低调的接班人
今年已是严昊执掌太平洋建设的第八个年头。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中国最富有的85后”,“狂人严介和之子”,但他對这些评价并不以为意,也鲜少回应外界对他的猜测。与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一些富二代不同,33岁的他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谦逊。面对大众讲话时,语速不快,语调平和,始终温和地笑着。与父亲严介和大开大合的风格不同,从严昊身上看到更多的是低调与谦虚,但同时严昊也坦诚,“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才塑造了我现在谦虚的性格,我与父亲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骨子里还是一脉相传的。”谈到他自身的性格时,他表示性格里最大的一点就是善良,其次,“责任感很强,责任感非常强。”
这种责任感直接体现在他对工作与事业的态度上。作为家族事业的延续者,千亿资产的接班人,严昊并没有太多时间享受财富带给他的快乐。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超过290天他都在出差,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在采访的当天,严昊下午从南宁飞至杭州,晚上10点又要飞去广州,这样“空中飞人”的生活已持续多年。对于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严昊表现得很淡然:“回顾2018年,我悟到了一个道理。一年当中由成功带来的喜悦,不超过10%,90%的时间是处在压力之中。而这些压力中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我要把好事做得更好,麻烦的事也要做得尽善尽美。”像台永动机一样不停运转着的严昊,丝毫没有怨言,反而很享受现在忙碌的状态。“每天很忙碌,但是很充实,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累的时候自己去鼓励自己,心态会变得很平和。”
企业文化是关键
在严昊的名片背后,印着“安全第一,口碑第二,效益第三”十二个字,这是太平洋建设的核心运营理念,也是这个家族企业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值南京绕城公路项目开工,严介和辗转取得了三个小涵洞项目的承包资格,但算下账来,如果要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不仅没办法赚钱,还要亏损5万元,而如果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完成,则要亏损8万元。如果是普通人,看到这种情况也许会选择放弃。但严介和决定宁可亏钱也要赚口碑,于是日夜赶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项目的建设,最终赢得政府的口碑,为接下来承包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对口碑的坚守也延续到了严昊身上,在他接管企业以后,太平洋建设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各地打造“良心工程、孙子工程、荣誉工程”,口碑项目遍布全国,政府感谢信纷至沓来。其中,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广西扶绥山圩产业园、广东肇庆振兴路、辽宁本溪木兰路等一大批项目,已成为当地样板工程。在他看来,最终能够走向世界的一流企业,应该是有着过硬核心产品的企业。他举例说,很多建筑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一部分自己做,一部分通过挂靠、分包、转包给其他单位,这不仅容易造成建设质量问题,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太平洋建设能够保质保量保期地完成建设项目,最重要的还是靠对项目“零分包、零挂靠、零转包”的管理。
其实,在执掌太平洋建设之前,严昊就已展现出了他管理企业的天赋和能力。彼时,太平洋建设刚刚收购了一家连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这家名为苏辰集团的老国企,在经过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奇迹般地扭亏为盈。谈到这段经历,严昊对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病深有感触。“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在于比较教条,做好做坏差不多,做多做少差不多,而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在于灵活,最大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是为自己干,国有企业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份工作,出发点不一样,人们的态度就不一样。”要想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严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重要岗位放权给年轻人,激发出企业的活力。培养与激励年轻人,是他管理公司的重要理念。家族企业因父亲一人而兴,而要想成为百年老店不断传承与发展,必须要靠优秀的员工与优秀的团队来支撑。因此,在他治理太平洋建设的七年里,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对团队的打造,甚至刻意地淡化自己在集团中的影响,更多地把权力交给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人,董事局成员中有不少80后。“在我们集团不只是厚待员工,应该叫做厚侍员工。我们的第一上帝不是客户,而是忠实的部下。这个企业要做百年老店,绝不能因哪一个人而败,必须要提升更多精英集体的影响,必须要打造团队事业,我们这些年也一直在推行股份制改革。”
严昊认为,太平洋建设走到今天,最大的成功第一在于企业文化的成功,第二才在于产业选择的成功。太平洋建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荣誉、善勇、智勤”。他表示,作为太平洋建设的一员,永远要有荣誉至上的荣誉感,在善良的同时也要勇敢,聪明的同时也要勤劳,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践行这样的标准。在问到他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时,严昊坦言:“我现在唯一不那么自信的,就是如何传承我父亲打造的这一份企业文化。”
“一带一路”在路上
改革开放给了民营企业生存的土壤,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基建行业带来了深厚的政策红利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始终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太平洋建设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也是得益于中国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但2018年以来,受到中美贸易战、金融去杠杆、地产调控等一系列内外因素影响,基建投资出现回落,一些领域和项目也出现较大资金缺口。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刻,严昊对于基建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乐观。
“越是在经济不明朗的时候,把资金投向基建行业越保险。”严昊对记者说,“在江浙沪一带,硬件水平已经很好了,但你往中西部看一看,可能就是江浙沪地区二三十年前的基础建设水平。”2018年10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聚焦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这预示着基建行业和PPP市场将迎来复苏与回暖。
在此之前严昊早已预见,太平洋建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不在发达的沿海地区,而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结合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他重新规划集团发展战略,在2016年底将集团总部从江苏南京迁往新疆乌鲁木齐,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相继与新疆各地签订总量3000多亿元的合作协议;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45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协议,在南宁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部;与西安签订1000亿元投资建设协议,并在西安设立太平洋建设丝路国际总部。至此,太平洋建设以新疆、广西、陕西等中西部重要省份为战略支点,由西北、西南辐射中亚、中东欧以及东盟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体两翼”布局基本形成。在国内大部分基建企业还在深耕沿海发达地区的时候,太平洋建设选择撤离。这样一个定位的转变,给集团带来万亿元的订单和至少20年的发展空间。
太平洋建设也在不断探索走出去的道路,加快布局海外的脚步。目前,马来西亚公路、地铁、种植园,伊朗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与中铁国际集团合作建设的乌克兰基辅地铁项目也已进入实操阶段。“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过去以为国外的项目利润会比较薄,没想到比国内项目的收益还要高。”“一带一路”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太平洋建设带来了新的广阔的海外市场。在国内30余年的发展,集团积累了深厚的资源、智慧和资本,具备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建造技术。但严昊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止于此。“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不仅仅是输出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输出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念,最终是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现在的中国,最终竖起大拇指。”
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太平洋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踩在了国家战略的支点上。谈及对企业发展未来的规划,严昊一如既往地谦逊。“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就是对未来最大的担当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