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纽约的“硅巷”

2019-03-19何乐

群众 2019年4期
关键词:初创硅谷纽约

何乐

说起纽约,人们惯用“不夜城”“大都会”来描绘它的商业繁盛和文化多元。但在最新发布的《科技城市指数报告》中,纽约占据全球科技城市排名榜首。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纽约一直是一些科技巨头的大本营,如今,它已成为能与硅谷匹敌的美国第二大科创高地。与硅谷的郊区科技园不同,纽约的科创产业在中心城区聚集,以中城南区的熨斗大厦、切尔西地区、苏荷区和联合广场为起点,逐渐向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蔓延,这个无边界的科技产业聚集区被称为“硅巷”。

市中心的小巷创客

“硅巷”这个名字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在纽约。起初,纽约城区一条连接中城和曼哈顿下城的小巷周边落户了一些科技初创企业,后规模渐长,成为一个科技初创企业聚集区,辐射范围从曼哈顿下城的熨斗大楼直到SOHO区和特里贝卡区附近。这些地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租金低廉,或者至少比城市其他地区的租金相对较低,再加上主城区的便利性,使之成为一个吸引年轻人工作的地方。当时,在纽约的商业区曼哈顿南部,办公楼的空置率很高。纽约市政府敏锐地注意到并抓住了科技初创公司急需办公场所的机遇,迅速采取了减税、电费优惠和开发具有互联网设置的办公空间等措施,为推动纽约创建硅巷迈出了第一步。1995年,时任纽约商业区新联盟主席卡尔·威斯布罗德倡议,将新技术区建在空房率高、建筑物较新以及基础设置较好的商业区。纽约市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推出了多项特别计划,如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计划、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

2003年,“硅巷”开始在整个城市蔓延开来。2014年,时任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默启动“创业纽约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100%的税收减免,其中包括为初创企业新员工缴纳的所得税提供100%的退税。时任纽约市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推出“数字纽约”计划,为全市初创企业和技术生态系统打造综合在线中心,汇集了纽约科技界的所有公司、初创企业、投资者、活动、工作、课程、博客、视频、工作空間、加速器、孵化器、资源和组织。如今,“硅巷”在纽约已没有明显的边界,科技初创企业落子全市五个行政区的各个角落,并延伸到了新泽西州,远远超出了任何一条街道。

融合创新的“东岸模式”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第一批崛起的是纯粹的IT公司,而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呈现“融合、智能、跨界”趋势,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业内人士纷纷预测,重塑传统产业,把不再满足客户需求的大型产业变得更高效、更个性化,是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增长点。

纽约的早期工业增长主要归功于经济活力和卓有成效的公私合作关系(PPP)。如今,纽约继续扮演其传统的杠杆角色,打造出一个个新兴的中心,为一个个新领域名字的诞生提供“字符技术”,如最近出现的时尚科技(fashion-tech)、食品科技(food-tech)、新零售(new-retail)和新制造(new-generation manufacturing)。因此,有人称纽约为“连字号科技”中心,通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广告科技、时尚科技、零售科技、艺术科技和食品科技,捍卫其多维世界商业之都的地位。

和硅谷不同,纽约的科技人才大多被吸引到该地区发达的传统行业里,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来为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2013年,纽约市非科技产业中的科技职位约占52%。据最新数据统计,B2B、电子商务和健康科技是纽约全市科技公司增长最快的领域。这种把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用技术改革传统行业,建立细分市场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被称为“东岸模式”。

高度市场化的创新共同体

有学者说“硅巷”模式,其实质就是让科技回归城市。纽约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来自全世界的人、文化在纽约碰撞、交融,这种高度聚集、高度多元的特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最佳机遇。

创投资金的涌入。众所周知,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完善的资金链和丰富的顾客群,易于获得资金来源。从2009年到2013年,纽约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增长了200%,从7.99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相比之下,硅谷2013年的收入为114亿美元,但募集的资金只增加了110%。2015年第一季度,纽约首次在创业基金申请总数上超过了加州,其拨款申请增加了22%,比硅谷还多出0.1%。

成熟的创新环境。纽约拥有299个科技产业组织,涵盖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及广告等各类行业,建立起了行业互助系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生态圈,能够给初创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哈德逊河沿岸的街道是纽约最新吸引科技初创公司的地区,这里定期会为初创企业举办助力创业博览会,吸引众多圈内人士,包括企业家、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家、记者、加速器操作员和热情的求职者。

市场就在楼下。“在硅谷你能接触到最顶尖的工程师,但也仅限于此。”很多从硅谷搬到纽约的创业队伍这样谈及出走的原因。在纽约,每天有800多万人频繁活动,人口密度与多元性是这座城市给予创业者的巨大资产,创业团队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客户类型,更容易产生贴近市场的思维。“如果想打造一个天马行空的计划、大胆夸张的前瞻展品,可以在硅谷专心地打造;但是如果想要有人性化的设计思维,贴近市场、打造解决市场问题的产品,那么应该在纽约。”特大都市所给予的市场临近优势,不仅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人口和商业的市场样本,更提供了创新技术增长的发生地点和方式的灵感火花。

成熟的人才池。纽约在催生细分领域的科技企业方面取得的成功,也转化为多样化的就业人口。从2009年到2013年,纽约的科技工作岗位增加了33%,是该市其他行业工作岗位增长的4倍,且员工的多样性数据要远好于硅谷,约有40%的女性,21%的少数族裔,被授予“美国最适合女性创业者的城市”。纽约全市多所著名学院和大学重新加强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项目,旨在把蓬勃发展的劳动力培养为顶尖人才。熨斗学校是一家学期为12周的全日制编程培训机构,专门教授普通人如何写代码,被看作是编程学习领域的哈佛商业学院。

人性化的创新活力区

新经济需要新容器,纽约着力改造衰退的城市空间,以匹配正在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但要想让“老瓶”装好“新酒”,就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更需要打造有活力而又鼓励参与的公共场所,激发创新人群的灵感。

布鲁克林日落公园工业城是纽约最著名的科创产业聚集区之一。作为一座昔日的制造中心,工业城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工厂向郊区搬迁,这里逐渐成为一座“空城”。很长时间以来,只有附近的一家美国零售巨头Costco的分店能积攒人气。2013年,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集前沿时尚、餐饮、摄影、制造、媒体和科技的创意创新中心。全美最大共享单车公司Motivate和健康科技平台Call9就坐落在这里。外界评价,该空间更新项目取得成果,一大因素就是将“融合”概念很好地嵌入到了产业社区的重塑中。在空间上,工业城将建筑与建筑之间原本消极的区域变成“中庭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徜徉,既可以用作各种社交活动的场地,也可以是私人休憩放松场所。由于中庭广场的尺度非常怡人,狭长的空间像极了街道的感觉,于是人们在此举办周末集市,这里时常充满着精彩纷呈的活动、各色小吃美食。就这样,中庭广场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中心,增强了人们的连接,彰显了产业社区的人性化。如今,已有超过450家公司入驻园区,约6500人在此办公。类似这样的新兴产业社区在纽约还有很多,如位于郊区的威彻斯特郡扬克斯、传统住宅区的长岛市和工厂货栈区转型的DUMBO区。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初创硅谷纽约
成为纽约人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和初创企业做朋友
初创公司如何捍卫商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