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可期
2019-03-19宋慧芳
宋慧芳
随着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货币增速或将企稳回升,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金融脱虚向实可期。
1月15日,中国央行公布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末,M2余额18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M1余额55.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16.1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26万亿元,存量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
2018年,M2增速在8%-9%之间波动,较往年出现明显下滑;M1增速持续下行,目前已降至1.5%。在不考虑2014年春节错位影响的异常值的情况,为1986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值。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财政存款比去年多投放6280亿元,全年新增信贷亦保持强劲,但在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银行同业、表外业务大幅萎缩,货币派生效应持续减弱,叠加外汇占款有所收缩,导致货币增速持续低迷。
2018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26万亿元,比去年减少3.14万亿元,比过去三年同期均值多约72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从结构上看,全年表外融资持续萎缩,委托、信托、未贴现承兑合计减少2.93万亿元,比去年少6.5万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从年初以来持续负增长,年初至今累计减少1.6万亿元;信托贷款从3月以来持续负增长,累计减少6901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减少6343亿元。从直接融资看,全年企业债券融资2.48万亿元,比去年多增2万亿元,资金面的宽松叠加投资者避险倾向促成了下半年的债牛行情,预期债券市场会持续回暖;全年股票融资3606亿元。
201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17万亿元,比去年多增2.64万亿元,比过去三年同期均值多约3.54万亿元。从结构看,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占比45.5%,比去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4.9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幣贷款的30.6%,比去年下降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2.41万亿元,占比14.9%,比去年上升1.4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贷款新增8.31万亿元,占比51.4%,比去年上升1.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中,中长期房贷占比有所回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有所上升,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亦保持上升。可见,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的背景下,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温彬称。
回顾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银行同业、表外、非标业务持续萎缩,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现象得到实质性改善,由此带来货币派生效应减弱是M2及社融增速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然而,2018年年中以来,货币当局多次释放政策微调信号,强调保持流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政策边际放松的市场预期形成。受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从金融市场表现、政策释放信号和政策实际取向看,我国货币边际放松已成为政策实际选择。从实际情况看,信贷、货币增长连续超市场预期回升,货币市场处于资金充裕常态,货币利率持续在久违的低位水平。全年新增信贷投放持续强劲,增速保持在12.5%-13.6%之间,反映金融脱虚向实成效显著。
温彬认为,随着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货币增速或将企稳回升。考虑到贸易摩擦仍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松紧适度,预计未来央行会继续通过定向降准、实施TMLF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将持续推进债券、信贷、股权融资“三支箭”,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若想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除了货币政策宽松以外,还需要与结构性改革相配合,切实地减税降费提振企业信心、恢复企业盈利水平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