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循环农业助力脱贫致富
2019-03-19郑智维
郑智维
“从临夏的情况看,种植1亩籽实玉米农户实际收入约1100元,种植1亩饲料玉米农户实际收入约1500元,每亩增收400元左右。如果用这些饲草料进行畜牧养殖,综合效益更为可观。”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说。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的部署,临夏州率先在甘肃省推动粮改饲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新路,推动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2018年,在甘肃省省列5个粮改饲试点县的基础上,临夏州将临夏县、永靖县、临夏市列为州级试点县,全州整区域推进。目前,粮改饲已经成为临夏州最普惠的增收项目,参与农户达13.5万户,其中贫困户4.9万户。
第二次革命
被称为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粮改饲对临夏州有着怎样的意义?“临夏州近70%的人口在农村,2/3的耕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杨元忠说。
为了解决干旱问题,临夏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艰苦努力。2005年以来,临夏州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新技术,有效破解了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被称为农业的第一次革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说,“你们探索出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显著作用,要因地制宜扩大推广”。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临夏州玉米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4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37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積的69.2%。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大量种植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破解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难题,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严峻地摆在了面前。
2015年以来,临夏州在甘肃省率先整区域推动粮改饲工作,创新推广以玉米全贮、青贮、黄贮等为主的新技术,使之成为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新路,在全州引发了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谈及旱作农业的两次革命,杨元忠说,第一次革命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第二次革命解决了群众的致富问题,这是粮改饲工作取得的最显著成效。
一年增加近20万亩
2018年,临夏州粮改饲面积29.9万亩,比2017年增加近20万亩。目前全州开展粮改饲的企业与合作社281个,流转土地7.2万亩,订单种植7万多亩。
谈及粮改饲面积迅速增长的原因,杨元忠说:“最根本的原因是通过连续4年的引导示范,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参与粮改饲的热情持续高涨。”
作为一把手工程,临夏州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政府包落实、业务部门包技术”的工作机制,抓实种、管、收、储、运等关键环节,形成推进粮改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临夏州还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粮改饲工作改得动、改得好、群众受益。在用好中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州县整合资金,调动群众和企业参与粮改饲的积极性。
2018年,州县投入财政资金1.5亿多元,新购置各类收贮机械789台,投入各类机械4.08万台,组建100多个秸秆收贮加工流动服务队,基本实现搂草、打捆、青贮包膜全程机械化。
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粮改饲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将粮改饲与农村‘三变结合,把玉米变成饲草增加一部分收入,把土地入股分红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务工增加一部分收入。”杨元忠说。
此外,临夏州还将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作为粮改饲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订单种植为支撑,以规模化种草为重点,着力破解一家一户发展产业形不成规模效应、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难题。
一子落而满盘活
近年,临夏众诚饲草、腾渊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建立起饲用玉米全株商品产销体系。目前,临夏州所产饲草不仅销售给周边地区,而且远销西藏、内蒙古、新疆、广东、福建等地区,形成了饲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产业链条。
除了饲草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粮改饲还带动形成畜牧养殖加工销售链条。
2018年,临夏州制定出台《临夏州牛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把8.07万户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扶持范围,采取自繁自育、联户养殖、配股分红等方式,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以奖代补,临夏州去年发放能繁母牛5.63万头、能繁母羊36.89万只,全州牛饲养量达72.8万头、羊饲养量达528万只。在中石化、碧桂园等企业和厦门市的消费扶贫支持下,东乡贡羊、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等产品远销北京、广州、厦门等地。
此外,随着粮改饲工作的不断推进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解放了部分农村劳动力,临夏州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链。
按照农闲人不闲的原则,临夏州扶持发展扶贫车间这一新型精准扶贫方式,吸引贫困群众特别是家庭妇女就近务工,全州的扶贫车间数量由少变多,规模从小到大,涉及农副产品、手工制作、精深加工等不同领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临夏建成各类扶贫车间123家,带动就业6641人,其中贫困人口3187人,月收入2500元左右,建成待认定8家、在建17家。“扶贫车间不仅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做到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而且深刻转变了贫困群众特别是家庭妇女的思想观念,发挥了扶贫又扶志的综合效应。”杨元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