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花果山”挂满“金蛋蛋”
2019-03-19竹山县林业局
■竹山县林业局 程 平 卢 波
山顶有核桃,山腰有阳桃(猕猴桃俗称阳桃),山下有鲜桃……近年来,湖北省竹山县按照生态优先、产业至上、民本取向、增绿富民的思路,根据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定位,以林农增收、林业增效为目标,全方位推进“绿满竹山”,实现绿色全覆盖与精准脱贫有效对接,为贫困户脱贫建立了“花果山”和“绿色银行”,探索了一条以林果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现如今,全县核桃基地面积12.56 万亩,其中有5170户精准贫困户种植核桃面积13079.46 亩,贫困户户均有核桃面积2.53 亩,人均增收2000 元以上。
小核桃撬开致富门
初冬之际,正是核桃冬季管理最佳时期,竹山县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山间地头指导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给核桃树开沟施肥提供营养,为核桃树穿上“冬装”,确保核桃顺利过冬。
近年来,竹山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核桃产业作为落实十堰市“四个百万”产业建设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一县一品”支柱产业,突破传统散户经营模式,创新大户、公司、合作社经营机制,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经营模式,吸引能人大户、种植大户在秦古、溢水、双台、宝丰、麻家渡、楼台、官渡等乡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通过建立多栽多补、先栽先补的政策扶持机制,对集中连片栽植核桃500 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给予种苗补助,鼓励更多的村民加入核桃产业,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社会化。
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竹山县不断提升科技兴林水平,促进核桃产业发展标准化。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村、示范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户,培训一批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搭建互联网+林业科技服务平台,持续深入开展林业科技定点、定人帮扶,不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模式转变。
“今年核桃树才开始挂果,收获核桃1500 公斤,也算是个小丰收了。”该县麻家渡镇黑虎村众诚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路明说,“为了更好地把积累的核桃管理经验推广开来,也便于合作社发展壮大,我准备再建核桃基地500 亩,建立示范性核桃园,带动周围种植户入社。”2011年,马路明回到家乡流转土地300 多亩,建起了标准化核桃基地,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谭家寨”核桃商标,吸纳本村及周边村18 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核桃基地丰产后贫困户每年可收入2 万多元。
小水果带动大发展
“目前,合作社近千亩猕猴桃基地已有500 多亩挂果,有60 多户贫困户长年在这里干活,每人每年收入2 万多元,加上每年每亩700 元土地流转费用,大家都尝到了生态农业和合作社带来的甜头。”麻家渡镇总兵安村猕猴桃基地负责人黄祖武说。
近年来,竹山县按照 “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要求,围绕“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就业技能”的目标,狠抓产业建设,吸引致富能人在本村发展以猕猴桃、桃子等为主的小水果产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推进精准扶贫,让每一户贫困户都在产业链上,户户有致富门路。
现如今,在城关、宝丰、麻家渡、溢水、秦古、官渡、楼台、文峰等乡镇,猕猴桃、桃子、无花果、葡萄、杏子、柿子、蓝莓等小水果遍地开花。城关镇为了让“荒山变绿、穷山变富”,大力推行绿山富民工程,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绿色产业。目前,全镇种植果树达5600 亩,逐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宝丰镇公平村老官寨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 亩,种植雪桃3 万余株,通过套种西瓜和辣椒,可为入社的56 户贫困户带来年均每户5000 元以上的收入;秦古镇大溪村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平均采摘鲜桃3000 公斤,亩产收益1.2 万元,带动周边17 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收取股金或入园劳动挣得薪金实现户均增收8623 元;官渡镇3000 亩猕猴桃基地覆盖全镇,采用“猕猴桃+”模式,带动300 余户贫困户精准脱贫,猕猴桃每年稳定产值2.5 万元/亩……各个乡镇围绕“生态产业”做文章,打造小水果采摘园、产业区、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以奖代补、技术服务、规模发展,调动群众发展小水果产业的积极性,“兴果富民”成为全县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青山变“金山”,粮农变果农。“去年,政府给我们发苗子、发肥料,我生怕管理不好那几亩的小水果采摘园。这回好了,专家教了我们方法,可以放心经营了。”文峰乡60 多岁的贫困户柯老汉说。为培育脱贫产业,打造县域“两带果园”,文峰乡在十竹路沿线的滚子岭、东钦村发展了脆红李、枇杷等小水果2100 余亩,真正让贫困群众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
油茶果变成致富果
初冬之际,溢水镇荣华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绍荣组织劳力晾晒油茶鲜果。谭绍荣从2013年开始流转圣水湖畔花栎村1700 多亩荒芜油茶林,组建“荣华油茶专业合作社”,聘请当地村民通过垦复及精细化管理,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之路,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5年时间的经营管理,茶果挂满枝头,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等地,带动当地11 户贫困户户年均增收6000 余元。
近年来,该县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作为“绿满竹山、带富林农”的最终目标,突破发展特色品种核桃、板栗,大力发展新型林果品种油茶、油橄榄等,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建设,提高林业产业效益。目前,全县涌现出溢水镇花栎村谭绍荣、擂鼓镇田垭村胡明柱、秦古镇涧池村张勇才等一批油茶种植先进典型,发展油茶林5万亩;麻家渡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集约经营”的新路子,在双堰、柿树坪等5 个村,共建油橄榄产业基地3000 亩,为农村脱贫致富开拓了新的渠道。
“我们采摘油茶果,合作社包吃住,每斤按6角钱回收,天气好时,每天可挣到90 元至120 元。”溢水镇花栎村村民周代文高兴地对笔者说。老周是贫困户,平时参与茶园修剪、除草及油茶果采摘等工作。“油茶抚育、修剪、施肥、采摘、加工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油茶产业的发展,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谭绍荣说,“今后,我将延长油茶产业链,加快品牌建设,借助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油茶绿色产业链,让油茶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摇钱树。”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林果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在,全县贫困群众定能走上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早日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