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2019-03-19郑卉卉王亚军
郑卉卉 王亚军
随着医学的发展,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不断趋于年轻化,本系统疾病,一般发生于关节、肌肉或是韧带等部位,除全身症状外,局部症状也十分明显,主要为疼痛、活动障碍及畸形,并常常合并出现;而中医各医家将运动系统疾病多称为“痹证”“痿证”等,指人体肌表、经络因外感风、寒、湿、热等引起的肌肉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出现关节畸形、痿软无力的一类病证。热敏灸,又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采用的是热敏灸艾条点燃悬灸于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1],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对热敏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让更多的临床工作者探讨热敏灸的规律,扩展热敏灸应用范围,并推广其操作方法。
1 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以下是热敏灸在治疗肩周炎的研究:郭洪波等[2]选取23例肩周炎患者,采用热敏灸治疗10 d,治愈率达到78.26%,总有效率为95.65%,并在8周后随访无复发,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袁海燕[3]等将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治疗,采用《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作为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houlder joint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观察组JOA评分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敏灸在治疗肩周炎疾病上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更有助于恢复肩关节功能。金仁奎等[4]将 60 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为热敏灸组和温针灸组,温针灸组选择肩前、肩贞、肩髃、肩髎、肩井、臂臑等穴位配合压痛点循经取穴,热敏灸组则是在温针灸基础上加入热敏穴位。观察综合疗效、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JOA)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温针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2组治疗后,JOA 积分均明显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2组治疗后,JOA 积分均明显增加(P<0.05),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组内比较,热敏灸组综合疗效及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方面优于温针灸组(P<0.05)。秦波[5]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为热敏灸组和温针灸组,采用《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热敏灸组治愈率高于温针灸组(P<0.05),热敏灸组的JOA评分与VAS评分及肩关节自由度前屈水平与温针灸组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敏灸在肩关节的治疗疗效比温针灸疗效更好。郑嵩等[6]选择肩周炎患者60例用艾条点燃灸于相关穴位,并寻找热敏穴位进行悬灸,热敏灸疗效优于普通灸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热敏灸疗效优于普通灸法。
2 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疾病,是运动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以下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相关临床研究:谢洪武等[7]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艾灸组。热敏灸组进行回旋、雀啄、往返以及温和灸,常规灸组进行温和灸。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肿胀、步行能力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热敏灸组在以上指标上比常规灸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谢丁一等[8]将3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个体化消敏饱和灸量组(试验组)和传统灸量组(对照组),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丽娟等[9]运用热敏灸并选择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对局部穴位进行热敏灸治疗,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的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为80%,热敏灸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于丹等[10]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以患者内膝眼、外膝眼、鹤顶三穴有无热敏感为标准分为热敏组和静息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及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2组VAS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至随访时改善仍然明显(P<0.01),且热敏组改善优于静息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谢洪武等[11]将60例双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热敏灸组和常规艾灸组,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肿胀、步行能力及血清细胞因子IL-1变化。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肿胀、步行能力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且热敏灸组在以上指标上比常规艾灸组更为明显;2组治疗后血清因子IL-1有所改善(P<0.05),且热敏灸组比常规艾灸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黄曙军等[12]将6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针刺组,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治疗前后,2组都有显著差异,且热敏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3 颈椎病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就运动系统相关度而言,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相关运动系统疾病来说明热敏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的临床运用:唐福宇等[13]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灸组,热敏灸组寻找热敏点进行回旋、雀啄、往来等灸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传统灸组采取远近配穴进行温和灸,热敏灸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灸组(P<0.05),3个月后随访,热敏灸组的有效率仍然高于传统灸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迪[14]将9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4例,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3个月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有效率82.2%,治疗组有效率96.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有效率80.0%,治疗组有效率94.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蔡国伟等[15]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组(观察组)30例和悬灸非热敏化大椎穴组(对照组)33例以及药物组33例。将观察组对热敏化大椎穴进行热敏灸;对照组对大椎穴进行悬灸;药物组口服颈痛颗粒进行治疗。观察 3 组治疗 15 d 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变化情况。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的疗效判断标准。治疗15 d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与对照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IL-8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IL-8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血清HsCRP及IL-8含量与对照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HsCRP及IL-8含量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海华等[16]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艾柱灸对照组,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组总体疗效具有差异性(P<0.05);NPQ评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有差异(P<0.05);MeGill评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有差异(P<0.01)。得出热敏灸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艾柱灸。
4 腰椎病变
腰椎病选用了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的热敏灸治疗,如下:付勇等[17]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参照标准及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如下:3组治疗后比较(P<0.05);3组随访后(P<0.05);总体疗效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蔡国伟等[18]将1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热敏灸热敏化腰阳关组(观察组)和悬灸非热敏化腰阳关组(对照组)及药物组(口服腰痹通胶囊)。采用疼痛询问量表分为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分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以及血清IL-8含量变化。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都有疗效,且观察组的疗效最优(P<0.05);3组治疗后PRI、VAS、PPI以及血清IL-8含量均比之前降低,观察组更低于其他2组(P<0.05);对照组和药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王建文等[19]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热敏灸组和对照组,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配合针刺夹脊穴,对照组直接进行针刺夹脊穴,比较2组有效率以及采用Ridit分析,治疗前后,颈椎总有效率: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有效率为78.6%;胸腰椎,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有效率为71.4%;Ridit分析显示:颈椎及胸腰椎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其他
近年来,热敏灸对于运动系统的疾病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以下选取肌肉筋膜、面肌痉挛、肱骨外上髁炎、骨质疏松等进行说明热敏灸的临床运用:潘斯腾等[20]将90例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shoulde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患者随机均分为热敏灸组和对照组,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电磁波照射治疗。采用Mc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 VAS加权值的方法,热敏灸组痊愈率55.6%,对照组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曾晓智等[21]120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针灸组、穴注组,治疗后3组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92.5%、针灸组62.5%、穴注组70.0%,热敏灸治疗面肌痉挛更具有临床疗效。孙凌蓉[22]为观察热敏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将1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进行热敏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热敏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易静等[23]将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按照是否接受热敏灸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鲑降钙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热敏灸治疗。观察中医症候积分、骨密度及骨吸收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武华清等[24]将在当地医院门诊35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进行热敏灸治疗,结果显示:治愈23例,好转12例,全部有效。说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在运用热敏灸治疗时安全,且具有更好的疗效。
6 结语
近年来,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发病人群也趋向于年轻化,而热敏灸作为陈日新教授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艾灸方法,能有效地激发经络感传,气至病所,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减少疾病给机体所带来的疼痛,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以及显著的疗效。
但是,目前热敏灸的临床研究运用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关于热敏化穴位的探测并没有客观的定位标准,临床上对热敏化穴位也未进行确切的归类、总结、归纳;2)关于热敏灸热敏化的灸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达到应有的经络感传,每位患者的感知度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3)对于热敏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居多,但对于机制的研究有所不足。以上几个问题,既阻碍热敏灸技术的进一步推进,也使得对热敏灸的研究不够深化,浮于表面。所以更需要当代针灸学者及临床医生大胆地实践,不断地创新,对其运用规律和机理不断完善,才能让热敏灸在运动系统的运用中发挥优势并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