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茶产业发展研究探讨
2019-03-19魏怡冰王秋萍宋善敏王恩花龙登凯
艾 强,魏怡冰,王秋萍,宋善敏,王恩花,龙登凯,雷 阳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阳 551400)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试验区南部。纳雍茶历史悠久,是贵州茶产业重点发展县。近年来,纳雍把茶叶作为一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来打造,把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展茶产业,必然需要以技术和管理研究为支撑。到目前为止,纳雍茶产业的研究较为分散,鲜见综述性论文报道。笔者作为赴纳雍县参与扶贫事业的农业辅导员,通过调查走访、查阅文献,现将纳雍茶产业的现状、栽培管理、发展制约因素及相应对策进行归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纳雍茶现状
纳雍是贵州省的“老茶区”,纳雍茶历史悠久,茶汤黄绿明亮,滋味醇香,回味甘甜,早在明清时所产的“姑箐茶”就曾作为名茶上贡。纳雍茶多属绿茶品系,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龙井43、金观音、水仙、小叶大树茶,其中纳雍县特有的品种为东乡大树茶,据传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宫廷贡品,开发潜力巨大。
茶叶是纳雍县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为扶贫攻坚重点产业,也是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产业。特殊的自然条件、土壤环境、气候因素、海拔高度,造就了纳雍县茶叶具有“高山、生态、有机”的特点,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奠定了纳雍茶叶快速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坚实基础[1]。
早在2007年,纳雍县就被评为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2013年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茶园1.67万hm2,其中无公害1.48万hm2,有机认证1.84万hm2,全县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茶叶生产企业33个,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示范园3个。全县注册了“姑箐”、“康苠”、“雍熙”、“彝岭苗山”等商标,创制了“贵茗翠剑”、“康苠银针”、“雍熙碧龙”茶叶品牌,且所创制的茶叶品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茶叶博览会、展览会、评比会上获得大奖。目前全县有10家公司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7家企业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获OTRDC有机茶认证面积1 200 hm2,6个商标获贵州省著名商标。茶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2]。
2017年3月14日,纳雍县《纳雍高山绿茶地方标准》和《纳雍高山红茶地方标准》通过了部门专家评审审查。专家组对其定义、分类分级、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审查,认为标准起草单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标准技术指标、参数经过反复论证,标准编写格式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且制定程序符合要求;标准结构完整、内容科学,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纳雍县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依据和质量判定依据,对纳雍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标准的通过对于纳雍绿茶、红茶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品牌价值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后续需要用高品质、较大的产品量来支撑才能更好地走出去[3]。
2 栽培与管理
2.1 自然条件
纳雍地区属高原亚热带内陆季风气候区,区域内海拔1 050~2 476 m,年平均气温13.7 ℃,年平均日照1 346.3 h,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3.0 mm,无霜期268 d,年均总积温5 006 ℃以上,≥10 ℃上积温的有效积温2 040 ℃以上,具有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高的气候特点,具备优质茶叶生产必须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等条件,且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高海拔冷凉山区,气候温暖湿润,常年云雾缭绕,为各类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茶叶种植区域土壤多为高原黄壤,小黄泥夹沙,土层深厚,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同时,冬季积雪凝冻,越冬虫卵、病菌多数被冻死,可减轻病虫对茶叶危害,是生产无公害生态有机茶叶的理想基地。
陈庆[4]等依据纳雍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分析表明,充足的光照时间适宜有机茶的种植、采摘及加工,但较大的降水量波动存在相应的种植隐患,建议3—5月种植、养护和摘采,6—8月成长护理。进一步结合纳雍县气象地理实际情况,将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区和适度区,优势区主要包括姑开乡、雍熙街道、文昌街道、居仁社区、乐治镇、锅圈岩乡、化作乡、寨乐镇、张家湾镇、玉龙坝镇、左鸠嘎乡、龙场镇、猪场乡、骔岭镇、勺窝镇和新房乡共16个乡、镇、街道、社区;适度区主要包括维新镇、水东镇、百兴镇、曙光镇、董地乡、厍东关乡、昆寨乡、沙包乡、羊场乡和阳长镇共10个乡镇。
2.2 栽培与管理
张明等[5]研究表明,纳雍有机茶种植区域的选择应以海拔高度1 200~1 800 m,土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必须符合规定为宜。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李涛等[6]选地在2 000~2 300 m,黄棕土质,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有隔离。实践表明,应挖种植沟深80 cm,宽60 cm,施足底肥,选用同级健康苗木,剔除弱苗病苗,采用单株定植方法,株距40 cm,种植2 000株/667 m2左右,冬季定植为宜。宜用生根粉混合泥浆蘸根,地膜覆盖以提高成活率。目前纳雍县推广的福鼎大白、安吉白茶、古树茶等品种,以扦插方法繁育为主。移栽时期的选择,以茶树幼苗的休眠期为宜,时间为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2月份。
茶园的田间管理主要为松土、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在每年2~3月份,待茶树苗高至35 cm左右,进行定型修剪,对茶树树冠进行平剪,修剪深度为3~5 cm;待茶叶出芽到两叶一芽或三叶一芽时,进行采摘,每次采摘后的8~10 d后进行修平,剪去采摘面上新突出的枝叶;每5~6年进行1次深剪;2次深剪后进行1次台刈;深度剪或台刈后,施入有机肥,促进新梢萌发。
李涛等[4]在病虫害防治管理方面强调,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配合增施肥、除草和封园处理。病害防治方面,推行了“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针对贵州茶树主要病害,以防为主、施肥提高抗病力,焚烧深埋病株。虫害防治方面,采用杀虫板诱杀或茶叶专用农药,或利用简单的器械和物理的手段对趋性害虫、食性害虫和集群性害虫进行物理防治措施,也可利用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捕食鸟和放养鸡等方式来进行生物防治。
对于纳雍有机茶的栽培管理方面,主要针对选择较高海拔,注意对环境、水源、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的严格甑选。严格遵循高山有机茶的生产标准体系进行管理,才能得到高品质产品,促进茶产业发展。
3 制约因素
3.1 基础差、效益低
主要体现在茶园基本设施落后,管理粗放,导致茶叶产量不高。加工方面,存在厂房较少,设备配套性差,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企业的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
3.2 市场竞争力弱
茶企业不多,但品牌不少,导致了没有代表性的拳头产品。大多数企业营销策略和市场拓展能力不强,造成有品牌无产品、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或优质产品只是礼品,没有形成大量的商品。也就没有宽泛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没有把品牌形成产品、产品形成市场、市场形成效益。
3.3 加工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茶叶种植面积突然增加,导致厂房建设和加工能力跟不上。使得茶青无法全部采摘加工。同时,生产过程由于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4 相关对策
4.1 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已经成立了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担任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下面专门成立了县茶产业办公室和茶产业协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2 培养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政府已经聘请了专家对全县茶园进行了整体规划、技术培训、种植技术指导;组织派人外出学习生产经验;政府可以聘请技术人员分包乡镇、村的技术指导,为全县的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3 提供政策扶持
贵州省政府已经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也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同时,纳雍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贷款贴息、企事业单位干部领办的可留职留薪、苗圃基地补助等。但针对小面积的农户,还需要扩大补助范围,而且补助年限应适当增加。
4.4 整合资源推进茶产业建设
政府要积极争取资金,解决种苗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打造示范点。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如在财政、税收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也要对其发展进行监督管理。通过走特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茶产业,延伸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展政企合作、政校合作,研发茶产品,创名优品牌。做到上有品牌效应,下有优质产品支撑。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依托茶产业发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