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19刘昌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刘昌慧

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之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次强调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医学道德现象和医学道德问题,非常强调对病患尊严、价值和利益的尊重和关心,该课程对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在医教协同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也日益迫切和重要,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新的思路。

一、全面提升课程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必修课,和过去被作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课程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实上和医学方面的专业必修课相比,该课程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优化课程设置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伦理学的课程定位。很多学校仅针对低年级的医学生开设一学期的医学伦理学,而学生也仅仅把其当成一门通过考试结业拿到学分的普通课程。医学伦理学与临床医疗实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医学伦理意识和临床思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而低年级的医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临床,这也导致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无法真正和实践结合,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无深刻体会,更不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了。

欧美一些国家的医学院在各年级医学生中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开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的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开展教学,有的单独开课,有的是和其他学科合并开课。课程安排的时间也有多个阶段,如基础医学教学阶段、临床医学教学阶段,还有安排在临床实习阶段的。这种课程设置真正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医学生针对医学领域的伦理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进行分析,能真正提升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山东大学医学院曾在学生临床阶段见习和实习中增设医学伦理学课时2学时,要求注重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分阶段设置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如果要把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延伸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就必须在不同的阶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应该以医德教育为主,在医教协同的大背景下,虽然目前绝大多数课任教师不会只抱着让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知识的单一目的授课,也注重对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由于受到授课课时和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限制,教学目的也很难全部实现。可以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基础医学教学阶段是该课程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医学生。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伦理原则做初步的了解,打好理论根基,让学生知晓医德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底蕴和现实意义的。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德传统、医德理论、医疗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等内容,重点放在医疗人际关系和生命伦理两方面。医患关系的紧张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必须全面理解医疗人际关系的性质、模式及内容,为在医疗实践中妥善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生命伦理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无疑也代表了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今后发展的方向,要解决其中涉及的伦理难题,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二)临床医学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临床医学教学阶段是第二个阶段,教学对象是高年级医学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规诊治伦理、临床特殊科室和特殊疾病诊治伦理、医学科研伦理、医学决策伦理等。这些教学内容也有很多理论知识点,但由于与医学科研和诊疗等实践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高年级学生接触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后再进行教授,部分教学活动还可以在医院门诊或病房里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这阶段的教学目的侧重于让学生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原则去分析和解决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难题,真正理解遵守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真正树立“仁心仁术”的思想。

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方面,很多高校的医学生在相关调查问卷中都反映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师生互动不足。医学伦理学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伦理理论较为抽象和枯燥,很多任课教师也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出现的设计医学伦理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课题调研等形式。但这些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分散性,缺乏有机的组织体系。因此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形成有机整体,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目的。

(一)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只要是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伦理原则。这些内容的理论性相对较大,要注意有选择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不要堆积式的满堂灌,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教师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在课前或课上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主动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部分学生给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理论依据,将让学生比较不同解决方法的区别和差异,达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的目的。

除问题式教学方法外,还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案例可以分为教学案例和时事案例。教学案例相对简单,主要适用于对具体知识要点的进一步阐述,让学生结合例子去理解理论内涵,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注意例子的针对性。时事案例就相对复杂一些,选择时事案例要注意时效性和典型性,如在讲解基因伦理时可以选择“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讲解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知识要点时可以选用“榆林孕妇跳楼案”。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可以根据案例拟定相关讨论提纲或设置部分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对出现的错误加以更正,使学生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临床医学教学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基础医学教学阶段不同,临床医学教学阶段主要侧重于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难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即在不同的场合结合不同的实例,要求学生真正融入情景,把自己当成当事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前一阶段学生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基础,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实践的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理论和实践脱节,有些学生理论基础打得还不错,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启发诱导学生采用何种原理和方案去解决问题,遇到两难抉择时,要帮助学生总结不同的选择的依据和各自的利弊,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有些学校也会同时在平时采用一些其他方式对学生予以考核,如撰写小论文、提交阅读心得体会等,但期末考核还是侧重于检测学生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不同的课程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出题可以多采用一些问答题、改错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型。不要过分强调对书本理论点的识记,要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在进行案例讨论时也要要求学生提交分析总结书面材料,适当给予相当比重的平时成绩。这样更能督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该课程的学习,而不是只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在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就不能采用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了,要更注重对学生实际医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考查,如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能不能做到对病患及家属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在医患关系上能真正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诊疗过程中最大化地考虑病患的利益,有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这些方面都不是能通过试卷反映出来的,必须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评分。

医教协同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给高校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教改新思路一定要以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为目标,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