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的若干思考
2019-03-19孙国虎杨东贵李秉诚王自科
孙国虎,杨东贵,李秉诚,王自科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保护耕地、农产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出发,使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加大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在人居环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1 基本现状
甘肃省是全国的六大牧区之一,也是畜禽养殖大省,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省级种畜禽场208个,其中种牛场43个、种羊场131个、种猪场26个,种鸡场6个、其他2个,年可供应种畜禽7 000万头(只、套)。生猪、肉牛、肉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1%、80%和85%以上,肉鸡、蛋鸡、奶牛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2017年全省肉产量达到99.14万t,奶产量达到41.04万t,蛋产量达到13.83万t,其中牛、羊、猪存栏量分别达424.31万头、1 839.89万只、551.32万头,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4%,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以上[1]。畜牧业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产业化、生态化得到稳步推进,随着全省畜禽饲养量的增加,产生的污染物以及废弃物逐年增加,年产生量接近亿吨,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甘肃省按照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准确认识把握省情,以“特色是魂”“优质是核心”“安全是前提”“生态友好是基础”的宗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即戈壁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粮饲兼顾型农业等创新性的适合甘肃省情的农业。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目标,省委省政府结合甘肃特有的自然环境等实情,研发推广节本降耗、绿色增产、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制定了《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甘肃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在大力发展畜禽饲养的基础上,旨在创新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方面的示范点。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全省畜禽粪污以及废弃物还没有完全处理利用,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优化区域生态布局,探索建立适宜当地的畜禽粪污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机制[1]。
2 主要做法
2.1 政策保障
2017年甘肃出台了《甘肃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明确了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就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以及废弃物做了详细的要求,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保障,2018年出台了《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结合甘肃实情,制定了六大循环农业模式,即根据气候地理等特点的六大区域,为甘肃的畜禽养殖指明了方向。2018年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甘肃省制定了“1+9”配套政策,其中把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研判,为甘肃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2 资金保障
甘肃省利用退耕还林、生猪家禽奶牛标准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在发展畜禽养殖的同时,把标准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尤其是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支持养殖场改善废弃物处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并有效、合理的规划出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从而使人畜分离,鼓励养殖密集区域实行粪污集中处理。努力从源头控制粪污生产量[1],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区域环境容量分析、耕地容量分析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效益及潜力预测等分析方法,提出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及种养结合农田消纳等技术措施。
2.3 技术支撑
在畜禽养殖方面,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出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的适宜本地发展的畜禽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促进废弃物就地变废为宝,并指导督促养殖场(户)和企业配套建设粪便和废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同时强化养殖技术服务水平,指导养殖场(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品种质量、饲料营养、畜舍建设、饲养管理、疾病控制等各环节提升畜禽养殖水平,建立了一批示范点,引导养殖主体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有效的解决了畜禽粪污和养殖废弃物[2]。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养结合不紧密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域特点,形成了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的山地型高原地[3],其撂荒地面积较大,种植业与养殖业联系不紧密,加上经济落后,人们对环保的意识不强,目前没有形成循环农业,畜禽产生的粪污没有充分的利用,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3.2 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甘肃省按照国家的政策以及本省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保的政策,把畜禽粪污废弃物做了详细的要求,但是一些养殖场(小区)建设较早,配套设施不完善,对粪污处理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的阶段,现在要集中配套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场地等限制;还有一部分养殖场(小区)由于资金的限制,在建设堆粪池或者污水池时容量较小,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前期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跟不上现在的生产。
3.3 处理利用不彻底
甘肃省根据不同的地区推广不同的粪污处理模式,即六大区域循环农业模式。但由于资金欠缺,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堆积发酵—还田”的简单处理利用上,粪污中的营养元素流失较大;一些地区利用畜禽粪污加工有机肥,但由于营养元素配比不全、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完全推广开。
3.4 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区养殖场(户)对畜禽养殖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对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工作没有意识,目前,还处于处传统的饲养方式上,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仍然存在。对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还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想法,认为养殖场粪便污水可用来施肥方式,通过出售干粪还能获取收益,至于气味和渗透污染意识的还不够强[4]。有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已建成的设施未正常运行,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4 建议
4.1 强化种养紧密结合度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畜禽废弃物资源化有效利用是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解决好养殖业与种植业相适应的问题,基层组织与领导要加强指导,针对于当地的特点,结合市场资源、环境、农业种植、交通等对畜禽业种类、规模以及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加强养殖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
4.2 完善配套设施
对一些建设较早没有粪污处理的养殖场(小区)配套一定的资金,进一步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对一些粪污处理能力较小的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配套资金改造粪污处理设施或者根据已有的粪污处理设施减小饲养量,真正使养殖区实现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堆肥或能源化利用的标准化示范场。
4.3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重大意义家喻户晓,让各级各部门狠抓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效传递[5]。通过宣传教育,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扭转部分农户工作依赖政府,且等且靠的旧观念,激发农民群众“户户行动、人人投工投劳”的参与热情,引导大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将粪污资源化利用从典型示范转到全面推开上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使群众意识不断提高,良好生活习惯得到持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