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

2019-03-19宁余音

广西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急诊科科室心理健康

李 倩 宁余音

(广西中医药大学1 护理学院,2 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门诊部,南宁市 530000,电子邮箱:1210570380@qq.com)

【提要】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工作性质具有强度大、压力大、负荷大等特点。急诊护士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职业倦怠、心理弹性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急诊科是救治及转运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其工作性质具有强度大、压力大、负荷大等特点[1]。急诊护士每天要承担各种起病急、病因复杂、诊断不明确、多学科混杂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和分诊工作。由于目前伤医行为屡见不鲜,而急诊科又属于医院的高危科室,急诊护士长期处在这样一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相对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2]。国内外学者针对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急诊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影响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急诊护龄因素 尹祥广等[3]研究表明,在急诊科工作时间为11~15年的护士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但这些护士除承担临床工作外还承担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及科研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又要承担照顾、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责任,相对低年资护士她们承担的压力更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再遇上薪资待遇不佳、职业晋升遭遇瓶颈等,则会进一步加剧其职业疲惫感[2]。

1.2 排班模式因素 一般情况下,急诊科采用传统的固定排班模式。由于班次过多,交班次数频繁,在交接班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作遗漏,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衔接不紧密,影响护理质量,从而影响患者的满意度[4]。同时也不能保证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及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尤其是上夜班的急诊护士,一旦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除要承担患者的常规护理、抢救工作外,还要负责突发事件的上报、科室之间协调、患者分诊等工作,此时更容易出现恐慌、混乱状态,使护士的疲惫感、焦虑及紧张感增加[5]。

1.3 急诊患者流量因素 有学者[6]观察发现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与急诊患者流量有关。急诊科患者流量增加会使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也有可能使护患纠纷发生率上升。患者就诊数量及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急诊床位总数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也会直接导致护士心理压力增大[7]。同时,当急诊患者流量急剧增加时,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护士需加班完成超负荷工作,如长期处在这样高压的工作状态下就会出现身心疲惫,应激能力下降,护理差错事件频发等情况,致使护理工作效率、质量降低,从而诱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1.4 职业暴露因素 很多急诊患者就诊时并未确诊,无法排除是否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护理患者的过程中,难免要接触到患者破溃的皮肤、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使其职业暴露的风险增加[8-9]。职业暴露发生后,护士常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如恐惧、抱怨、职业倦怠感等[10-11]。

1.5 医疗环境现状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危重症患者首诊的窗口,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经历过急诊工作场所暴力伤医事件的医护人员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愤怒的心理。一些新闻媒体对伤医事件、医患纠纷的不实报道和“职业医闹”者的参与,加上患者及其家属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使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误解和不满加深。多数急诊护士为了避免医患纠纷、伤医事件的发生,常选择忍受一些患者及其家属的谩骂,因此常常感到身心疲倦,增加了职业倦怠感,工作积极性降低[12-13]。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指南[14]指出,在工作场所发生暴力事件会给医护人员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并且急诊护士更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15-16]。

2 健康心理调节措施

2.1 自身心理调节

2.1.1 加强身体锻炼:大多数急诊护士下班后会选择回家休息,很少外出锻炼,这不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能减轻焦虑现象[17],急诊护士应选择适宜个人的锻炼项目,如健身、跑步、瑜伽、跳舞、游泳等,有助于增加自身的体能、减轻压力。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能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生活。且加强身体锻炼可有效改善护士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2 增加自身的心理弹性: 护士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对工作和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急诊科工作环境、性质使急诊护士成为同情心疲乏、心理弹性低的高危人群,所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尤为重要[18-19]。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维持心理弹性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他来自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急诊护士在烦琐的工作中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和维持自身的心理弹性[20]。Lambrou等[21]的研究表明激励因素与护士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因素中的工作成就感排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得到认可、赏识的程度越高,其成就感越高。美国心理学家 Eric Gentry采取“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干预,结果提示该方法对缓解护士同情心疲乏和提高心理弹性具有良好效果[22-23]。目前,我国对同情心疲乏的研究较少。魏向红[24]采用自我调整、个人意向、感知成熟、建立联系、自我护理等方法干预急诊护士,结果急诊护士的心理弹性强度明显提高。

2.1.3 缓解职业疲惫感:有研究表明[25],拥有一定的共情能力能有效降低自身职业倦怠,提高职业素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情能力是指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培养个体共情能力,能够改善急诊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从而有助于缓解护士职业疲惫感[26]。温映霞等[27]研究表明合理情绪疗法可有效降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感。合理情绪疗法包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护士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及诊断,鼓励护士每天写情感记录,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等[28]。合理情绪疗法能让急诊护士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

2.2 配置优质资源及给予相关帮助

2.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管理者可根据急诊护士的急诊临床工作年限、个人能力等情况来搭配各班次人员的排班,实行分层级管理,高年资护士指导低年资护士。护理管理者应为急诊护士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提高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高强度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弹性,增强个人成就感[29-30]。实施合理的排班模式有利于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有研究表明[31],在急诊科实施白班-晚班-夜班的排班模式,可以使护士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利于维持其身心健康。护理管理者应合理调配护士,及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压力较大的护士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32]。

2.2.2 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所以对急诊护士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护理管理者应给予急诊护士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以更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患者的满意度,并可减轻护士的焦虑感[33]。

2.2.3 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和职业暴露的上报处理流程,改善操作环境和医疗设备等措施来提高急诊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标准预防,以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进而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34]。护理管理者要提示急诊护士正视自己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以审慎的态度看待职业暴露,建立健全预防、处理职业暴露发生的长效机制,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让急诊护士能安心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增加急诊护士的社会支持来调节护士在应对职业暴露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从而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35]。

2.3 改善医院管理模式

2.3.1 建立健全人事晋升制度:医院管理层应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晋升制度,推动科室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与科室的教学、护理科研及科室的管理工作以发掘自身的价值[36]。提供同等晋升机会,让考核机制公开化,通过多方考核确立候选人。在对急诊科人员进行考核时,将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作为考核的指标,切实反映候选人的实际情况,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有利于提高急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成就感,减轻消极情绪。

2.3.2 优化护士的分层管理: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护士的任职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胜任能力将其划分N0~N4五个层级,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培训、考核、分组排班管理可以促进护士的成长,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冯灵等[37]对神经内科的护士应用分层管理后,护士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一般满意度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护士分层级管理有利于激发护士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护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基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和具体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优化护士的分层管理有待医院管理者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2.3.3 加强医院安保系统的建设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暴力应急支持系统是护士遇到暴力事件时的安全保障,加强医院风险管理,对典型的暴力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成立特定的安全防范小组,对暴力伤医事件零容忍[38]。加强对医院安保人员的培训,让其熟练掌握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流程,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公安部发布《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38],其宗旨就是通过法律措施维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尊严,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增加了急诊护士的安全感。

3 小 结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相对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疲惫等心理健康问题。急诊护士心理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属于质性研究,而研究者提出的应对措施较为宽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选择研究对象的群体较为单一,其范围没有包含所有等级医院的急诊护士。其次,没有一个具体化的心理干预流程,如心理评分量表的制订、选择以及具体干预方法的选择和后期的追踪评价等。最后,急诊护士心理健康促进方法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影响其个人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研究。今后急诊护士的心理研究可从横向研究扩展到纵向研究,同时对测评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猜你喜欢

急诊科科室心理健康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