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2019-03-19黄翠
黄 翠
富宁县归朝中心小学 云南文山 663400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供学生反思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现实数学教学中由于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课堂中教师更多地重视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已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剖析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一、在实践操作中反思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中不断感受并获得正确认知。但是,我们说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才能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并且对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发展思维。
二、在思维碰撞中反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思考维度、思维水平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尽情交流,只有当自己的思维充分与他人碰撞后,才能达成认识的同化或思维的优化。
三、在对比总结中反思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不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现实中学生解题时,往往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从来不加评价,学习中经常出现解题方法陈旧、思路狭窄、逻辑混乱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反思能力差的表现,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通过及时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解题策略是否简捷,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思维朝着灵活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8加几”的时候,对于如何计算8+7,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小棒,然后来说是怎样算的?
孩子们的答案都很有创意: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8往后数7个:9,10,11,12,13,14,15。
生2:我是先把8根凑满10根,这样一看就知道15根了。
生3:我知道9+7=16,所以8+7=15。
面对这么多的正确答案,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请学生思考:用哪种方法算起来最简便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用刚才大家介绍的6种方法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找出你们觉得最简便的方法。学生在操作讨论的基础上,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交流之后,我适当鼓励学生们的大胆探索,组织学生反思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计算方法,在讨论、比较中达成算法的优化。这样学生就及时地反思了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成果。
四、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比较而实现的。当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来对面前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就能逐步提升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