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03-19混合运算式题教学为例戴

成功 2019年5期

——以“混合运算式题”教学为例戴 燕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江苏苏州 215600

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时代在变化,教育的思想要更新,像我们以前那样用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有兴趣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提高创造力的源泉。为什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呢?因一件事我深受启发:2018年元旦前夕,学校工会决定让教职工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来庆祝元旦。经一个月的准备后演出开始了,有舞蹈、相声、双簧、小品等等。内容丰富多彩,不论男女老少都乔装打扮上台亮相,表演精彩至极。台下的观众心情和表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节目结束了,老师们还不愿离去。这件事使我深思,节目的质量远比不上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为什么观众的热情却那么大呢?我想是因为这些节目都是自编的,主动参与去演的。这次活动使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结合一节式题教学。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尝试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现象,老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则一无百无。

这节课主要分五部分进行:

(一)复习引入时强化基础知识,为创新创造条件

出示:4+2×5 7+54÷6 12-24÷8

通过这几道题,你发现什么规律了?

小结:要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算。

(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谈话:(为理解“先两个”“同时”做铺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要按先后顺序去做的事情,如:六一儿童节时,我们班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花,在送花之前我们要先做什么?(做花)女生组织了一个组来做花。刚才老师说几个组做花?(一个)后来男生也组织了一个做花小组,在送花之前,现在是几个组做花?(两个)如果是女生做完了男生再做,需要的时间太长,怎样能使这些花早点做完呢?(同学讨论,引出“同时”)

(出示投影:实物图)女生有4人,每人做3朵。男生有5人,每人做2朵,看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提问题,列算式:

1.女生做多少朵? 3×4

2.男生做多少朵? 2×5

3.男、女生一共做多少朵? 3×4+2×5

4.女生比男生多做多少朵?

男生比女生少做多少朵? 3×4-2×5

男女生相差多少朵?

这几个算式中,你对哪几个算式感兴趣?为什么?(三步式题是新知)

(三)尝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1.想一想刚才两个小组做花的事,再想一想在两步式题中,有乘除法,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试着把两个三步式题用脱式计算出来。(做完后,找两名同学板演)

2.①3×4+2×5=12+10=22(朵)

②3×4+2×5=12+10=22(朵)

③3×4-2×5=12-2×5=12-10=2(朵)④3×4-2×5=12-10=2(朵)

面对这些算式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观察后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三步计算式题,都包含两级运算。在两步运算式题里,有乘除法,有加减法。我们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计算,三步式题我们也可以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计算。今天学习的三步式题都是含有两个乘法、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也就是求两积之和或两积之差,我们就可以先算两个乘法,再算一个加法或减法。②④算式的书写格式更简捷一些,三步算式用两步脱式就完成了。

教师小结:三步计算式题老师还没讲你们就学会了,是怎么学的?你们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用鼓动性语言做小结,以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掌握了“以旧带新”的学习方法。

(四)利用迁移,扩展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两个乘法一个加法,可以先算两个乘法,再算一个加减法,在三步式题中有没有其它的题也可以先算两个后算一个,用两次脱式完成呢?

举例说明:10÷2+16÷4 28÷4—15÷3

6×3+18÷6 27×4—120÷40

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五)对比中强化特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是不是所有的三步式题都可以两次脱式完成呢?判断下面各题并说明理由:12×30+15÷5 12-4×3+2 35÷5+7×2

3+6÷3+6 7×4—18÷6

三、自己的体会

我们认为在式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为创新准备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规范语言,得出法则;在训练中要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