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2019-03-19赖燕琼
赖燕琼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广东广州 511400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问题
(一)课堂喧闹,学生各自为证
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到现在才是第三个年头。学生年纪小,还未懂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刚运用这种上课形式时,学生在小组内各说各的,随意性较大,自己干自己的事。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争着说自己的,不会聆听别人的发言等。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出现较大的噪音,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活动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
小组讨论时往往是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是平时课堂上爱表现的学生在讨论,其他学生成了听众,或者只是一对一的谈话,小组成员合作不主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局外人,甚至出现冷场。
(三)分工不明,小组内组织不当
缺少明确的分工,孩子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发言”。谁组织、谁提问 、谁记录等工作或无或乱,不懂得合作。有时每个人的任务虽然定了,但不执行,或不懂得执行。
(四)袖手旁观,教师有指令无指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目的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自由放任的状态。有的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任务稍作提示后,便发出“在小组合作内完成……”的指令,随后便无所事事或象征性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有的教师忙于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等等。这种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原因: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能去干扰。
针对以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采用以下的对策。
二、对策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可以根据各个班级自身学情而定。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低年级学习为主,我们发现采取固定式分组是比较科学的分组方法。固定式分组要考虑小组的规模,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四人小组方式为宜。以前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发现5~8人的分组,是比较好的分组形式,但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人数控制在4个人,呈四人小组式学习是最好的。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拔尖、思路灵敏、说话流利、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班内小组为4人一组,优中差的比例为1:2:1。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做到组内成员之间同组异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人人做活动的主体。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如果孩子升入高年级,可考虑其它的分组形式,但在低年级,我们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是比较科学的。
(二)教给自主合作的技能
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技能和品质,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三)明要求任务做好示范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全面参与的舞台,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来了解任务,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必要的讨论。这需要教师在小组合作前提出细化的教学要求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以及启发式帮助。教师应当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明白该活动环节的运作,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四)教师参与活动作指导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要注意关注教材中“儿童生活、道德主线、法治主线”这3条主线,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入。“如何落实法治教育”。从法制走向法治。实现这样的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命内容。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老师要当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时,要作出适当的参与引导,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实践证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大大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