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音乐评论生态与“学院派”评论入场
2019-03-19丁旭东
丁旭东
在当前数字信息时代,网络音乐已经成为房间里的“大象”,一方面其普及与影响面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网民,成为网络文艺的“第一艺术”;另一方面,音乐评论本应面对的这一重要领域,目前仍显现为学术洼地。
先来看看这头“大象”的身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据速途研究院《2018年Q2数字音乐市场研究报告》,目前我国网络音乐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6.3亿人,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8.6%,相当于美国人口总数的2.5倍日本人口总数的6.3倍,比网络游戏用户人数20多个百分点。网络音乐的用户活跃度仅从腾讯系的音乐APP日均下载网络音乐数量来看,已逾1573万,相当于古巴人每天每人下载1.5首。
再来看看这头“大象”是如何长成的。
从1997年中国第一首网络歌曲《惠多》算起,中国网络音乐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1997年—2003年是中国网络音乐羞涩登场的试水时代,其情状是偶有网红的单曲孤单地飘过2004年—2012年是中国网络音乐野蛮生长的时代,其情状是巨鲸音乐、腾讯音乐等成千上万个网络音乐平台几乎一夜间涌现出来,那是一个“免费午餐”式下载听歌的时代;2013年—2017年是中国网络音乐正版化行动的时代,也是我国网络音乐开始变现的时代。在线音乐泛娱乐市场收入,2013年为18亿元,2015年达65亿元,2017创330亿元。
2018年是一个拐点年。这一年,网络音乐短视频平台“抖音”席卷全网,日均VV(视频播放量)破亿;“三大平台”完成了对全球十大唱片公司音乐版权收购与互授,三家均拥有网络音乐作品1800万首;“腾讯音乐”纽交所上市,市值230亿美元;“网络云音乐”等平台加速融资……
目前,“网络音乐”已经进入“新文创”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网络音乐将全力向“集听、视等‘多觉’复合审美感受及互动娱乐性、逼真现实性、沉浸游戏性、休闲消遣性等于一体的融合音乐文艺形态拓展衍生与多样化发展”;这个时代,资本将会成为具有更大主导权的产业发展力量;这个时代,网络音乐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市场主流文艺形态……
新时代网络音乐文化生态中,如果“研究者和评论者无法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发挥足够的制约力和引导力,(则)会造成互联网(音乐)文艺生态阙坏”。
研判大势,如何把握新时代网络音乐评论格局?预判趋势,如何发展网络音乐评论?下面,笔者将结合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之一:新时代的网络音乐专题研讨会”的发言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当下网络音乐评论的生态格局
网络音乐评论,即以网络音乐为对象进行评论,其对象可以是广义的网络音乐,也可以是狭义的网络音乐,即包括网络上传播的一切音乐形式。
(一)按照评论主体身份的不同进行划分,其大致可分为三类:
1、“草根的网络音乐评论”(下称“草根评论”)
这里的“草根”并非是指社会身份上的草根,而是没有系统音乐知识的大多数网民。“草根评论”基于聆听的快感与美感的感性体验,评论文本呈现即兴性、感悟式、碎片化、交互性、叠加性特征,具有灵感式、感悟式、点评式和借题发挥式多种形式。“草根评论”体现民间立场的在线评说,其言语表达具有“网感”特质,有随意、有趣、反讽、戏谑、白话、运用网络流行语等特点;在内容上,一般少理性、不讲逻辑,多为心声吐露、嬉笑怒骂之言和闲言碎语、心情纾解之文。
“草根评论”不揣功利,其中有真意。“真”体现在情感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两方面。“草根评论”的风格为:共鸣第一、娱乐至上、趣味优先、情绪认同、个性张扬。
2、“专业人的网络音乐评论”(下称“专业评论”)
“专业人”包括高校与研究院所的音乐专业的评论家与学者,也包括音乐行业里的从业者,分“学院派评论”与“业内人评论”两种。
“学院派评论”的行为主体是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们。其一般遵循经典音乐评论的路数:注重音乐的本体分析、注重历史的比较、注重论证的逻辑、注重美学与史学层面上的观点表达以及作品当下意义的阐发。相较而下,“学院派”的评论是最有思想深度的,其评论话语学术化、书面化;文本篇幅体量大;在网络环境里受众面较小。目前,此类“专业评论”多是数字化了传统音乐评论,属于广义的网络音乐评论。
“业内人评论”的行为主体是从事网络音乐创作、营销、宣传、管理等的相关人员,如“腾讯音乐”总经理王磊、“菠萝BOLO音乐”CEO郝舫等。他们具有网络音乐的市场判断力和风格鉴别力,评论很内行,观点较犀利,语言“接地气”。这些网络音乐评论的“大V”“KOL”(关键意见领袖)粉丝众多,有网络上的评论话语权与影响力。
3、“媒体人的网络音乐评论”(下称“媒体评论”)
其评论行为主体是媒体从业人员或媒体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导向性、热点或舆情的针对性,注重国家政策的贯彻与主流文化的阐发。其所强调的是事实性信息描述,音乐听赏后的诗意感发、音乐内涵的评析和社会价值的引导,不注重音乐形式的本体分析与评价。
“媒体评论”的特点在于即时性、新闻性和话题性,在网络上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信息冲击力。“媒体评论”注重规划化语言使用,评论对象多为“主旋律”音乐作品,属于广义的网络音乐评论。
(二)这三类评论在网络上的体量差距悬殊,从面上来说,当下呈现为“二大一小”的生态格局
1、“第一大”是“草根评论”
“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评论主体数量规模大。每个网络音乐用户都是潜在的评论者,换言之,草根评论的人数上线可达六亿。他们实则为众多忠实音乐粉丝,评论者人数无法准确统计,估计总量不下数千万。二是评论文本产量大。“草根评论”多是“三言二语”,多者百字,甚少上千字,其评论文本规模海量。
2、“第二大”是“媒体评论”
因为传统媒体目前多拥有“两微一端”,所以网络上的“媒体评论”文本规模也是相当之大。举例来说,不久前《音乐周报》的记者紫茵刚刚出版了自己的音乐评论文集,其中就收录了她不同时期发表的近千万字的音乐评论文章的部分优秀作品。
3、“一小”即“专业评论”
前文已言,“专业评论”分两种。
第一种是“学院派”评论。“学院派”的“小”,不体现在人数方面,如果将全国800多所音乐院校(系)的高校教师都算进来,其总人数应以万计,比“媒体评论”的从业者要多数十倍以上。其“小”主要体现在“受众范围小”“传播力度小”。前文我们已经探讨原因了,其话语方式决定了其受众范围只能囿限于知识阶层,也因此造成了其评论文本传播力度小。用本次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蒲方的话来说,“一篇评论,能有上千次的阅读量就算高的啦”。当然,原因不仅为此,其评论对象多局限于艺术音乐或传统民间音乐,而对网络上占据主导的通俗音乐关注较少,也大大影响了其评论文本传播广度。
第二种是“业内人”评论。“业内人”评论的影响力、传播度和受众面都很大,其“小”主要是评论队伍规模小。目前,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乐评人寥若晨星,几十可尽。
(三)从三类评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广度来看,实则呈现“一大二小”的局面
“媒体评论”文本数量规模较大,评论强调时效性,但由于其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具备“草根评论”那样的网感,缺少对“草根性”“通俗性”网络音乐的真正关注,所以,真正阅读量超过10万的网文是鲜见的。因此,目前我国网络音乐评论状况是“一大两小”,或言“草根评论”一家独大。
这种一家独大的网络音乐评论生态是一种亚健康的文化生态,突出表现在,评论发挥对网络音乐的价值引导与净化网风的功能难以及时将其效果体现出来。正由于此,目前我国网络歌曲“三俗”问题经常出现,有效解决措施办法依赖政府行政力量干预:2011,原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未经内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音乐产品名单”;2015年,原文化部集中下架了120首网络音乐违规产品;2016年,原文化部进一步规范网络表演直播,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2017年,原文化部整治网络“三俗”,关停“悟空TV”等12家手机表演平台……
如何改善当前的网络音乐评论生态,笔者认为有效的措施是让“学院派”评论入场。下面我们就探讨下这一问题。
二、“学院派”评论的意义与入场策略
“学院派”评论的特质在于其是基于学术的评论。何为学术,中西各类著述对其定义甚多,黄发玉综合比较分析后指出,“学术的内涵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活动所形成的系统性成果”,“学术的外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这些科学的理沦及其方法论,不包括这些科学理沦的实际应用”。
(一)“学院派”评论的入场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建构关于“网络音乐”理论知识系统。因为学术呈现为系统性的学术成果,而基于学术的评论显然会促进网络音乐知识体系的层积与发展。
二是有利于建构“网络音乐”批评与研究方法论体系。正如《中国学术通史》所载:“学术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说和方法,在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所以基于学术的批评不可能离开理论工具或学术方法的运用,必然会促进“网络音乐”批评方法论系统的建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方面的意义唯有“学院派”评论才能够带来,这是听后感式的“草根评论”与注重价值导向和信息报道的“媒体评论”所不具备的。
虽然如此,目前让“学院派”评论入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院派批评’讲究宏大的篇幅和专精的见解,以大部头的专著或长篇专论的形式来分析品评某部音乐作品,但通常只有用专业音乐技法写成的作品才配享此殊荣”,显然,以相对短小通俗歌曲为内容主体的网络音乐要让传统“学院派评论家”们青睐并非易事。反过来说,传统“学院派评论家”们大都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知识或民间音乐知识教育,擅长的是对艺术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评论,并不擅长对以流行音乐为主体的“网络音乐”进行批评。
最后要说的是,目前“网络音乐”已向“融合音乐文艺形态”“互联网+音乐”“泛娱乐”“新文创”的“融文化”形态发展,要对其深刻地评论,评论者不仅要具有必须的音乐学本体知识,还需要具有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阐释学、后现代文艺哲学等宽泛的人文素养,这是诸多传统“学院派”评论家们需要补足的知识领域。另外,网络音乐评论还自有其特性与规律,如果不掌握,即使“入场”恐也难以有效传播,产生评论影响力。
(二)三大策略
1、建立“学院派”评论价值实现的学术评价机制
从“学院派”评论者的切身利益来说,无非是发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文章、获批纵向课题、取得相应的学位等不多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由于与其职称晋升、个人福利、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核心期刊扩大学术视野,将“网络音乐”纳入到杂志栏目设置中,在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申请指南中也将“网络音乐”列入其中,相信一定会对“学院派”评论者的评论入场起到激励与驱动效应。因为在传统音乐学科的学术领域,学者云集、竞争激烈,只要有了可实现其价值的学术平台,“学院派”评论者对“网络音乐”这一新的学术增长点一定不会淡然无视的。
此外,增补与完善目前高校与科研院所对网络文艺评论成果的考评机制是更为重要的。网络音乐评论本身是生成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文化成果形式,其成果呈现于新媒体之中,是其应然之义。高校与科研院所只有对此类型的成果给予学术价值的认定,才能真正破解“学院派”评论入场的僵局,也唯有如此,才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学院派”评论者投身到网络音乐评论中,投身到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中。2017年,浙江大学出台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并把不少于10家主流媒体转发或阅读量不少于10万的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的以及阅读量不少于40万的头条号刊发的作品作为认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重要指标。显然,浙江大学的这一举措对补充完善互联网时代学术考评体系具有探索与示范效应的。这也是对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探索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的积极回应。
2、“网络评论”要将“网感”融入其中
关于音乐评论家的语言问题,笔者曾在《论音乐评论家的修养》一文中探讨过,即要做到“三个字”。一是“准”,实现准确地文义表达;二是“趣”,让读者读来轻松愉悦、趣味盎然;三是“妙”,文字(观点)表现到传神程度。这只是泛泛而论,对于“网络评论”而言,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网络不仅是一个媒介,承载着音乐及其评论文字,同时是评论语言存在的环境,另外还是评论文本生产的文化空间。因此在这一环境中,在这一文化空间内,“网络音乐评论”语言理应体现出“网感”。
什么是评论语言的“网感”?
笔者归纳为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超文本”。网络的实质文化内涵是处处有接口、处处可链接,因此,其评论文本应能将其他评论、背景知识、乐谱、艺人报道、画册等所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与评论文字文本链接起来,构成一个立体性或全息性信息文本建制。第二要素是“短小”。读屏时代的人们习惯“碎片化”阅读,即断断续续、不完整、闲余零碎时间内的阅读,也称“浅阅读”。因此评论文章不能长,2000字以上可能就属于长篇大论了。第三要素是“网络语言”的运用。因为“网络评论”的受众是年轻一代的网民,是“90后”的网络原住民,所以,要善于吸收他们的语言,从而消除接受隔膜,更好实现网文传播,举例来说,其语汇体现为“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动图等。
3、“网络评论”要立足价值论域
从目前“网络音乐评论”的生态格局来说,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论域是“草根评论”与“媒体评论”较少指涉的,却是“学院派”评论大有可为之处。
(1)“本体论域”。笔者曾在拙文《“融媒”时代优质音乐IP的三大构成要素》中讨论过这一问题,不过对于“网络评论”而言,“艺本体”和“社本体”最为重要。“艺本体”包括网络音乐的创作美学、创作方法、艺术形式、音乐风格等;“社本体”包括网络音乐的社会文化内涵等。
(2)“产业论域”。网络音乐主力军是通俗的商业音乐,因此,产业评论是网络音乐评论中的一个重要论域,如音乐产品价值、绿色平台建设、音乐营销模式、音乐情景运用模式等。
(3)“文化论域”。网络音乐受众海量,每一首网络红歌的背后都关涉到普遍大众文化心理,因此,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评论是必要的,这方面值得关注的论题很多,如网络音乐的“三俗”问题、网络音乐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网络音乐文化生态的问题、网络音乐教育的问题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笔者认为我国当下的网络音乐评论呈现“草根评论”“媒体评论”与“专业评论”这样“一小二大”的格局。其中“专业评论”的话语力量最为单薄,尤其是学院派”评论。“学院派”评论的入场对于构建“网络音乐”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批评方法论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院派”评论入场目前仍存在些许阻碍。如何消除阻碍,笔者提出三大策略:建立起其价值实现的学术评价机制;将“网感”言语融入评论;立足“价值论域”。
此外,要赘述几句的是,笔者上文虽然指出目前“学院派”投身网络音乐评论仍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备的问题,但我们认为高校与科研院所是社会的智力高地,只要“学院派”评论者具有积极的行为动机、恰当的行动策略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形成高水平的“学院派”评论队伍只是时间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学界就存在躲进象牙塔做学问的文化行动倾向,而网络音乐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充满活力的大众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因此我们呼吁“学院派”投身网络音乐评论,期望音乐知识界投身到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投身到社会公共文化的建设中。古有“采诗夜诵”以察民情,今天我们希望知识界投身到“网络音乐评论”中,齐力建设网络时代的音乐文化体系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网络文明。
注释:
[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全球经济数据网http://www.qqjjsj.com/show69a29918
[2]按2019年最新世界各国人口统计数据来算,美国人口数为3.27亿人,日本为1.27亿人,见https://www.phb123.com/city/renkou/rk.html
[3]北京时间https://item.btime.com/wm/43mic7ljgkm93nb7rjcnslnq793
[4] 该组数据援引自“观研天下”发布的《2019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该报告为商业报告,未免费公开。
[5]丁旭东.“融媒”时代优质音乐IP的三大构成要素[J].艺术评论,2018(8):22-31.
[6]丁旭东.文艺评论要以人民为中心[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1.
[7]黄发玉.学术的文化哲学考察//学术论[M].海天出版社,2015:9.
[8]张立文.总序//中国学术通史[M].人民出版社,2004:5.
[9]张燚. 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的评论①[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3(3):86-92.
[10]丁旭东. 论音乐评论家的修养[J]. 中国文艺评论, 2017(4):87-93.
[11] 根据笔者统计,目前网络音乐短视频“抖音”的抖音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已在数百万量级;2018中国网络音乐综艺节目“中国新说唱”每期VV(视频播放量)过亿;最近推出的《即刻电音》更是创下平均每期VV(视频播放量)过2亿的惊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