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文化艺术需求与消费调查:现象与构因分析

2019-03-18张佑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

张佑民

摘 要:文章从社区居民文化艺术需求与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出发,对受访居民的需求与消费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并分析,并通过调研结果对提高居民文化艺术消费水平提出可能性建议,促使艺术普及教育以及艺术实践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需求。文章指涉的文化艺术消费有别于大众化娱乐消费,可理解为严肃艺术,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當代艺术、现场艺术等。

关键词:文化;艺术需求;艺术消费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文化艺术消费主要是指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消费行为,包括娱乐、文化服务、艺术品消费等方面。伴随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娱乐活动呈现多样化与普遍性,其中,家庭旅游消费、日常娱乐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构成部分,且消费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笔者通过组织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合肥市蜀山区南艳碧湖花园小区进行居民文化艺术需求与消费的调查。该居民区建于2007年,居民整体入住时间已超过10年,常住人口超过2000户6000人,通过问卷系统调查了1000人,实际收回调查问卷897份,有效率约为90%。

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年龄在30~45岁的351人,占39.1%;46~60岁的232人,占25.9%;19岁~29岁的187人,占20.8%;18岁以下的75人,占8.4%;60岁以上的52人,占5.8%。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占438人,占48.8%;高等教育(硕博)占179,占20.0%;高中193人,占21.5%;初中及以下的87人,占9.7%。职业状态主要有企事业单位人员265,占29.5%;自主创业者137人,占15.3%;学生91人,占10.1%;公务员51人,占5.7%;教师18人,占2.0%;其他335人,占37.4%。

二、社区居民文化艺术需求与消费的民意、

消费现状和消费的方式情况

(一)社区居民民意调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行业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升,更多居民切身感受到业余时间增多,如何填补时间空白受到市民的日常关注。在调查中,受访对象中每日可支配的闲余时间超过8小时的为37人,占4.1%;5~8小时的为142人,占15.8%;3~5小时的为312人,占34.8%;3小时以内的为267人,占29.8%;不确定的为139人,约占15.5%。

(二)艺术消费方式的扁平化与单一化现象

在受访对象关于“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消费”的回答中,每年都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展览仅为17人,不足2.0%;参加艺术创作体验(包括艺术讲座、艺术实践等)有94人,占10.5%;有艺术品(具有艺术家签名的绘画雕塑等)购买经历的为5人,占0.6%;“其他项”约占87.1%,自行填写内容为电影、广场舞、演唱会、广播戏曲等。

“扁平化”“流行娱乐化”是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当下大众文化、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提供给民众的主要内容。在商业情境下,娱乐性成了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偏好,所以消费形态上集中体现为通俗性流行演唱会、低门槛的观影消费,而对严肃艺术的消费比重非常小,教育审美性消费也极少。

(三)过度强调少儿艺术培训与忽视家庭文化艺术消费的现象并存

未成年学生在所有受访群体中文化艺术消费水平最高,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艺术服务消费或艺术品的物质消费,而是这个特殊群体在培训行业的消费力度,是一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而艺术培训部分的高消费往往透支了家庭文化艺术消费,因此出现了家庭艺术消费额5000~10000元,而家庭艺术作品购买次数为0的巨大反差,这也体现了居民将少儿艺术培训消费和文化艺术消费的概念模糊化。

乐观的是,调查显示有艺术培训经历或从事艺术职业的人群,其文化艺术消费水平普遍较高,所以从长期的结果看,接受过艺术培训的学生群体可能会成为未来艺术消费的主力军,有可能会补充其父辈此项上的缺乏。

(四)普遍认为艺术品对居民的精神、审美提升的作用明显

居民普遍认可艺术品对居民的精神、审美有明显提升作用。首先,平价艺术品在居住环境中装饰功能被普遍接受,74%的调查对象表示使用过平价艺术品(包括匿名作者的书画作品、量产的工艺陶瓷与雕塑等),并表示艺术品在居住或工作环境中能助人放松情绪、提高趣味。同时,这类艺术品售价低廉,获取容易,欣赏门槛较低,审美疲劳产生后的替换成本较小。约有13%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接受具备收藏价值的高价艺术品,除了对艺术品本身的增值期待之外,更多人认为艺术品对家庭的精神文化、审美水平层面都有提升作用。

因此,居民对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都具有较为理性的认知,而艺术品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价格的影响和制约。这也引起了课题组成员对另一个问题的探究兴趣——艺术品的定价机制:艺术品由谁来定价、怎样定价,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影响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文化艺术服务与居民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这一方面包括设施不足、信息不通畅、内容与受众不匹配。根据合肥市蜀山区社居委提供的信息资料,20世纪建造的老旧社区没有文化空间上的规划,新建社区即便有此规划,但在物业移交以后出现管理和运营问题——过度商业化、素材重复、内容贫乏等,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文化艺术多样化、多元性的需求。同时,区域资源不均衡与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也制约着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参与程度。另外,由于社区文化艺术服务更多情况下属非营利项目,在项目经费的预算和支出上的限制使得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宣传、制作上容易发生变形,而信息发布与作品推广无法达到普及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后续作品的开发和居民的再度参与。

(二)小众与边缘化,严肃艺术被大众娱乐市场挤压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影视作品更新加速,观影已经成为居民一项价格低廉、体验良好的娱乐消费方式,电视节目娱乐化使得居民没有机会从大众媒介中获得关于严肃艺术的讨论,互联网短视频产品的推出进一步加快民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形成,严肃艺术的边缘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剧。因此,可以说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符合大众娱乐惯性的消费在不断挤压严肃艺术与审美性消费,以电脑、手机媒介为代表的“在线消费”冲击着需要经济、时间和空间成本要求的“在场消费”,免费或廉价消费取代了高成本消费。

(三)个体差异是影响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主要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几个基本因素,即教育背景、经济收入、社会关系,也直接影响个体的文化艺术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与文化艺术工作者有交集的居民、文艺工作者、参与过文化艺术培训的群体、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群体、青年学生群体,文化艺术消费参与度和消费水平更高。首先教育经历是个体消费的内在条件,参与到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影响因素,比经济收入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更强。在受访对象中,具有硕博学位的高学历群体文化艺术年消费范围为3000~5000元;参与过艺术培训的人群年消费范围为1000~3000元,学生(18周岁以下)群体的文化艺术消费水平最高,为5000元以上,而老年人(60岁以上)则是消费水平最低的群体,为500元以下。由此可见,高学历和青年人群为艺术消费的主力群体。

同时,经济基础是消费外在的物质条件,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物质基础越优渥的家庭,文化艺术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也越高。但是,居民的受教育背景和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家庭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影响到文化艺术消费的总量。究其原因,文化艺术消费属于精神消费,是基于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非必要性消费,所以,也出现了物质消费量过大,精神消费极少,如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过高且文化艺术消费极低的消费失衡的现象。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仍是文化艺术消费增长的基础。

文化艺术消费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实则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延伸,是个体的价值表现,消费是具有传播价值的。调查显示,多数居民认为文化艺术消费“有必要”,只有不到9%的居民认为文化艺术消费“可有可无”。约有78%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于包括当代绘画、先锋话剧、实验艺术等在内的严肃艺术“看不懂”“不理解”,或“需要专业人员讲解”。所以,在艺术作品呈现的同时或之前,艺术知识普及的缺失也是制约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因素。

四、提高居民文化艺术消费力度和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个体角度而言,居民的受教育状况、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都是影响艺术消费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从文化艺术服务与艺术品供给侧方面来看,艺术作品内容缺乏、艺术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不足、艺术服务或艺术作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也成为居民文化艺术消费的障碍。

因此,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提升文化藝术消费力度和水平的前提。只有个体的内在精神需求被激发,才能持续不断地将艺术消费变为日常消费,由此倒逼供给侧进行输出端的创新,不同细分市场的文化艺术市场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同时,社区、高校、政企与艺术机构应该加强多方联动,以政策、经济、学术方面的支持协调共建艺术作品的审美高度、传播广度以及价格接受度等。企业可与社区合作建设文化艺术空间,将部分商业利润补贴给诸如开放性艺术展览、艺术讲座等非营利项目;高校或艺术机构合作开发文化艺术作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艺术消费服务;政府在文化艺术项目的报批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优先的方式,同时可以对优秀的社区文化艺术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持续不断的、优质艺术服务与艺术品供给才能将市场与消费者即居民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广元.艺术灵性生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艾柯.无限的清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