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2019-03-18周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南京市文化遗产

周艳

摘 要:伴随我国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日益重视,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标志,作为民俗文化保护主体之一的民俗博物馆要发挥保存与保护职能以推进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文章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路径,为南京民俗艺术传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是当下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民俗博物馆在保存与保护民俗文化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秉持整体性、活态性、原生性等原则以多种手段全方位地保护民俗文化。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案例分析,对该馆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开展全方位工作等。本次研究为南京民俗艺术传播研究工作开展打下重要基础。

一、民俗文化遗产基本属性

从中华民族形成及文明传承的角度来讲,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我国人民受长期历史影响与地域风俗形成的特有的生活习俗与生活习惯[1-2]。不同于以知识分子、学者等专业从事文化生产与传播群体为代表创造的精英文化,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由广大民众在生活中创造,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一代代传递人类的文化基因。从地域学、民族学角度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形成、发展演变、各地域百姓生活习俗与历史文化背景等,也对研究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動作用。

民俗文化遗产不是单一片面地简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及生活演变的必然产物。其特点如下:第一,具有历史性特征。民俗文化起源于漫长的历史长河,经过历史磨砺,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见证了当时大变革下的历史背景[3]。第二,具有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民俗文化遗产内容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其主要特点。地域性主要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条件与地理特征鲜明,不同地域条件造就了不同民俗文化特征,如云南、陕西、宁夏、浙江、广西、广东等皆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种类诸多,造就了我国多文化、多风俗的大繁荣局面。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片面的内容体现,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通过对相关史料及信息研究发现,民俗文化遗产按其地域可以分为西北系、江南系、东北系、川蜀系及中原系。例如:西北、东北具有的特色传统文化形式包括剪纸、泥彩、木版年画等;中原地域的特色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民间皮影、石雕、泥人等。民俗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体现了我国多民族、多群体的融合及团结,而文化的形式还会随其地域之间的差异化,产生不同的特色效果,丰富了文化的形式种类,体现了国家及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第三,具有传承性特征。民俗文化遗产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持续沿袭与不断传承,这也是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到今天的重要原因[4]。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众多,主要包括媒体、旅游、博物馆、原地风俗习惯保留、文化宣传、教育教学等。因此,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特点尤为明显[5]。

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优势分析

(一)馆藏内容综合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自身优势主要在于对物质文明、非物质文明遗产内容的全面保留,将民俗博物馆的综合性、功能性、传承性充分发挥体现。物质文化形态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互相融合、促进、互动。其中,民俗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物质文化形态遗产的内涵与精神呈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以“全面性、综合性、涉及性”为主。例如,该馆“金陵工巧”展示区域中除了展示南京古镇建筑、复古风景以外,还设计了诸多民间艺人为参观者进行各种特色绝活展示的项目。民间技艺是民俗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民间技艺活体方式高度复原与呈现,让参观者对南京民俗文化产生沉浸式体验,其影响面与传承意义颇大。另外,在物质文化形态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融合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树立榜样作用,将 景点、古迹、文物、建筑等进行有效利用,将民间技能、民间习俗、特色文化等进行融合,体现了民俗文化遗产与物质形态遗产的综合魅力。

(二)陈列手段多样性

在民俗文化遗产陈列展示方式的选择中,南京市博物馆主要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手段。陈列展示方式对博物馆进行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十分关键,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对陈列展示进行设计、布局,一直是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问题之一。南京市博物馆突破传统固定思维,打破博物馆原有展示方式的局限性与传统性,结合动态展示与静态陈列方式,使两者互相促进,多维度呈现南京民俗文化。其中静态陈列方式主要体现为民间艺术作品展示、文字内容设立、平台搭建等,例如,甘氏家族历史展中以图片文字结合展示甘氏家族沿革,以用具物品立体直观地展示日常生活,以城南老街街景模型展示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等。动态展示方式主要体现为民间技艺、舞剧、戏曲等的现场演绎,并引入多媒体手段如动漫、计算机、网络、语音等与参观者实现交互。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采用方言朗诵形式,将市井人物展区的吆喝声、民间叫卖声进行现场呈现,让参观者感受到身处南京井街头的氛围意境,这种极具感官刺激的形式展现提升了参观者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多样性的陈列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效果,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立体、三维、鲜活地呈现给观者。

(三)传承人保护典型性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与关键点不在“物”,更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与保留。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出台相关保护法案及相关条例,并将传承人、技艺人列为保护重点对象。通过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走访调查后发现,南京民俗博物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及非物质文化保护法案,对具有一定民俗文化价值的传承人、民间技艺人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如为文化传承人、民间技艺人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其可以在安定生活的同时自由地进行艺术研究、文化展现、技艺创作等,一方面保护了民俗文化遗产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满足了民俗艺术与民间文化理论学术研究的要求。很多技艺人、传承人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提升了民俗文化遗产的造血性与创新性。同时,这些民间艺人与传承人也将其自身技艺、能力传承给新一代年轻人,起到了传帮带的实际作用。

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中存在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工作开展中取得较大成绩,但问题性、弊端性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保护不足。

(一)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形成的生活智慧,由民众世代承袭,并因人类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景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社会功能的文化现象,群体性认同是民俗文化的土壤。因此通过宣传民俗博物馆以提升民众对于民俗文化的参与度与认知性是推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重要基础,缺乏有效宣传就会对活态化传承形成阻碍,可见有效提升宣传力度是促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生存发展、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向。

(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通过观察、记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并对参观者访谈后发现,该博物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依然有待提升。博物馆的重要核心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讲解员、引导员、服务员等。问题如下:第一,工作人员普遍对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质性、重要性、发展性缺乏深入了解,工作主动性欠缺,让参观者感到不适。部分讲解员业务能力不足,对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艺术缺乏专业性研究,讲解过程中过于空洞与机械化,无法让参观者产生探究乐趣与认同感。第二,服务人员缺乏与参观者进行主动沟通,认为只要做好等待式服务工作就可以,而不是从服务本身出发入手,无法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引导员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从游客兴趣入手,对民间技艺、活态展现等不了解、不掌握,无法对参观者进行介绍讲解,导致诸多工作开展受限。

(三)发展性保护不足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目前的展览内容、展览方式与对传承人保护措施可以满足当下保护工作需求,但通过深入分析与走访调查后发现其缺乏对民俗文化遗产尤其是民俗艺术的发展性保护,具体如下:第一,过于满足现状,不能从大战略、大发展角度出发,缺乏对优秀民间艺人及传承者的继续挖掘,若长期发展将使部分民俗艺术陷入人亡艺绝的无奈境地。第二,缺乏对民众关于文化认同性的引导。通过访谈发现,参观者普遍对馆内文创品单一与缺乏民俗艺术品参与性制作表示不满,希望能在参观中亲身体验民俗艺术的手工制作技艺,并购买到具有地方特色、创意与文化色彩并重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

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首先要提升对南京民俗文化及民俗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首先,应该从当下百姓对娱乐休闲形式的认同与喜爱入手,将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娱乐式宣传,吸引参观者眼球。例如,在民间技艺宣传方面,可以采用体验、竞技等方式让游客参与进来。游客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了娱乐氛围,且增进了对南京地方性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而增加民俗文化的群体认同度。其次,需要加大对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展现及宣传形式。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要对新媒体、新技术进行积极应用,将民俗文化遗产内容制作成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三维光影技术等,将其特点与技艺进行丰富多维化的展示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实际功效。

(二)提升工作人員综合素质

博物馆需要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巩固与加强工作人员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性、功能性,具体如下:第一,提升讲解员的专业度。讲解员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基础核心,也是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基于该现状,可以从讲解员本身入手,提升其专业性、理论性、内涵性。定期、定时举行相关业务培训,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知识掌握、讲解理论技能、临场能力发挥等。第二,提升引导员的服务意识与知识含量。可以通过定期、定时对引导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他们的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意识,加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效能与引导技能,为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发展眼光开展全方位工作

推动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将文化置于生存发展环境,使之永续生存下去。

第一,寻找源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日益发展,可以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进行文化产业链打造,例如,对南京市花梅花进行有效使用。南京民间植梅与赏梅历史悠久,历六朝一直延续至今,每年三月的梅花山赏梅已成民间习俗,并越来越多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前来观赏。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可将梅花符号、赏梅佳地、咏梅诗文等进行文化产业包装,形成文化空间的宣传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及外国友人进行体验参观,对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行全面体现。对其进行包装设计不能以单一片面的形式化开展,一定要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表达意义出发,将该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形式展现出来,如与梅相关的器物、文字及生活方式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应用,将其文化形式进行多元化包装及元素融入,让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南京文化古韵。

第二,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打造商品产业。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在市场经济及商品经济的当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商品化包装对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十分必要。在进行包装过程中必须强调民俗文化的精神实质与视觉传达,将符号与商品进行融合,如赏梅习俗的文化传统、地方特产、相关历史书籍与诗文佳作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南京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第三,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很多民俗文化遗产的消亡,主要是因为展示空间与舞台缺乏,以及生活土壤的消失。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影响,对其进行主题活动及舞台展现十分必要,南京民俗博物馆需要发掘民众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将民俗文化真正还之于“民”。如可结合赏梅习俗,将南京地方戏、秦淮灯彩等民俗艺术进行舞台展现及文化表达,并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民众置身于民俗文化氛围当中,使民众体会到民俗文化艺术蓬勃的生活气息,获得热烈喜庆的精神享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具备馆藏内容较为全面、陈列手段较多样、传承人保护有效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对地域性民俗文化与博物馆自身宣传不足、馆内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欠缺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保护不足等问题,最终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觉程度提高,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关注。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生活土壤,生活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而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传递中华文明的基因。推进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务必要将其置于生存发展环境中,真正回归于民众生活中,才能使之永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妍,张婕.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J].包装工程,2019(4):204-208.

[2]余继平.基于传承人本体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戏剧,2012(6):102-105.

[3]沈海军,马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活态传承的可行性研究:以无锡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30-132.

[4]余继平.基于传承人本体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戏剧,2012(6):102-105.

[5]和艳,易娜,龙运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展示研究:以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青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120-1130.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南京市文化遗产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南京市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