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为镜:探讨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之历史文化及遗迹保护模式

2019-03-18黄梓卫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黄梓卫

摘 要: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作为深圳文化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在历史文化和遗迹保护方面却面临难题。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年轻一族对于新桥的本乡文化认知逐渐弱化,同时像清平古墟等新桥本土的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改造进程也不容乐观,新桥小区从以工业为产业核心转向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改造之路困难重重。文章通过对新桥本土的历史文化与遗迹的现状分析,对新桥政府的历史文化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以市民为文化产业改造的核心,利用“一公里文化圈”的文化发展战略,辅以文创平台的设立作为进阶的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形式,总结出适合新桥小区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历史遗迹保护的文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遗迹保护;一公里文化圈;产业结构改造

一、引言

深圳最早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深圳在这41年间的发展有目共睹,高楼兴起,人均GDP指数如火箭般飞速上升。随着后海贸易开发区的建立,深圳亦有可能取代香港,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本文对深圳经济方面将不做过多的介绍,重点放在深圳经济背后所隐藏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走在深圳繁华的街道上,总是觉得少了一点人情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对深圳会有一种误解——深圳是否存在自己的文化?更甚者会认为深圳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实际上深圳最早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宋代,以沙井街道为例,该街道到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本文将以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为对象,进行地区历史文化与遗迹的介绍以及该地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探究。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地处沙井街道中心,交通便利,广深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广深高速贯穿而过,靠近深圳机场,是宝安曾氏的发源地,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图1)。小区内采取“一站一局”的小区管理模式,拥有一个工作站和一个居委会。新桥小区作为以蚝出名的街道,一开始以农业和渔业为最主要的产业,现如今已经成为工业大镇,工业区林立。同时由于后亭地铁口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涌入新桥小区进行商圈的建设,新桥街道也出现非常多的百货商场,包括天虹百货等等。而从2016年开始,新桥小区的洋仔东街道进行三旧改造,大部分的居民得到补偿后以较低的价格搬进新建的景城花园商住楼中居住。

同时得益于如今饮食自媒体的推广(即“网红效应”),越来越多的新桥小区本地美食被推广,许多深圳关内的老饕们开始前往新桥小区对这些美食进行尝试,例如本地非常出名的点品集糖水铺以及榕树头蚝鸡粥等等。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的第三产业兴起,新桥小区正在发生好的变化,然而在产业转型中新桥小区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该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案例的历史文化与遗迹研究

新桥小区是宝安最早的曾氏发源地,宗祠文化贯穿在新桥小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而曾氏大祠堂(图2)也作为新桥小区的宗祠文化象征一直被保存至今。曾氏大祠堂始建于元代,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嘉庆年间扩建。曾氏大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搭建而成,是研究宝安祠堂类建筑以及新桥曾氏家族史的实物史料之一。

作为深圳市内建筑面积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祠堂,曾氏大祠堂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座拥有五开间带牌楼亭阁的宗祠建筑。大门横匾“曾氏大祠堂”,左右对联分别为: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这一副对联主要是赞颂曾家子弟对于当时新桥小区以及国家的贡献。而在曾氏大祠堂的花岗岩大牌坊后面的“片石流辉”四字也有其典故(图3):据传南宋年间,曾氏兄弟曾仕行、曾仕贵为逃避战乱,相约用一分为二的猪腰石作为物证,以便战乱中失散的后代相认。而战乱后曾仕行在广东番禺定居,曾仕贵则定居如今的沙井新桥,两兄弟虽失散,但一直把猪腰石携带在身边,石头日久生辉,他们的后代也因为猪腰石而相认。曾氏子孙因为典故得以继承认祖归宗的习俗,重视亲宗的独特宗祠文化也因此形成。

同时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曾氏大祠堂亦是曾氏子弟重视教育的象征之一。每逢曾氏子弟中举,便会在大宗祠内竖旗以示荣耀。曾氏大祠堂也是新桥小学的前身,当地人认为在大祠堂接受教育是对列祖列宗的文化传承。如今为了改善居民对绿色环境以及休憩空间的要求,曾氏大祠堂外的大型池塘已经被修建为亲水空间(图4),但曾氏大祠堂本身并不受到影响,在该亲水空间建立后,反而有更多的人会被曾氏大祠堂所吸引,也开始有游客慕名前往进行参观。

而从新桥小区宗祠文化中的“习武风气”所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桥社会文化表征便是粤剧文化。新桥素有“粤剧之乡”的称号,实际上新桥的粤剧文化在新桥小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过年时候,小区内除却鞭炮声以外,最响亮的莫过于粤剧班的敲锣打鼓声。过新年的这段时间内,新桥政府会安排舞台以及从广东各地召集各式各样的粤剧班来进行粤剧团队的表演,当地的老人也会购买相关的粤剧碟片进行赏析(图5)。

但是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粤剧文化实际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考验:一是缺乏专业的粤剧展演交流平台。现如今新桥小区的年轻人对于粤剧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新桥小区的粤剧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传承。新桥小区内缺乏相关的文化交流平台,无法供粤剧团队展演、传播粤剧文化。二是民间的一些粤剧小社团缺乏表演的平台,没有一定的收入支撑社团的运营,最后导致社团倒闭。三是老年的粤剧观众渐渐逝去,年轻的观众十分少。原本就稀少的年轻观众,因为老年观众的逝去已经丧失了观看粤剧的兴趣。原因是大部分的年轻观众选择观看粤剧,是出于陪同老年观众的目的。在新时代的文化理念冲击下,粤剧文化的创新也需要被提上日程以吸引年轻观众。而新桥小区政府也在粤剧文化的传承上提出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搭建属于新桥自己的粤剧基地。新桥小区鼓励本土的粤剧团和其他本土以外的粤剧团前往基地进行交流,同时给予本土粤剧团和市内的粤剧团交流的机会,让小社团有一个表演的平台,还将其开放给市民前来参观,让市民对“生旦净丑”这类角色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第二,利用“粤剧文化节”打造属于新桥小区自己的粤剧文化品牌。在活动中增加亲子体验和粤剧沙龙的环节,同时推行“在家门口看大戏”的粤剧文化传承方针,吸引全国各地专业的表演团队进行演出。第三,政府也真真正正参与到粤剧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当中。为了培养青年一代养成赏粤剧、唱粤剧的习惯,政府推出“粤剧进校园”的校园粤剧教育活动,同时在新桥小学、萬丰小学等校园内设立粤剧兴趣班,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与参与。从政府对新桥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中,可看出新桥小区对于自己本身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

沙井街道作为国内外文明的千年蚝乡,在新桥小区的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便是令深圳市引以为傲的沙井蚝文化。沙井的蚝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沙井街道临近盐滩地,因此一开始的沙井街道片区是以采盐业为主要产业。整条海岸线全长2.75公里,水浅岸直,当地的农民将在海水中生长的蚝采摘以后供奉到朝廷内,令高官们惊叹。其味道略腥,但口感如牛奶般丝滑,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一种食物。因此在宋元至明中期,广东的海盐和蚝蛎受到追捧,朝廷的高官们开始利用大量的财富来进行沙井蚝的开采。而农民察觉到这一渔产品所带来的暴利,开始在海岸中插杆养蚝,蚝乡的称号也因此而来。蚝这一种产物对于沙井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更是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在东晋末年有很多的蚝民会利用蚝壳建造蚝壳屋(图6),这也是后世就地取材进行房屋建造的典范。

北宋诗人梅尧臣以及苏轼等大文豪也曾在沙井驻足,以《食蚝》为题的诗作比比皆是,这一文学的形式使得今日的沙井蚝文化广为传播。可以说沙井墟便是如今深圳的缩影,蚝文化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尽管沙井的蚝文化如此闻名,但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沙井街道的工业迅速发展,沙井街道的蚝产量已大不如前,同时质量相对于十年前已经下降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湛江地区的生蚝业越来越壮大,拥有超越沙井蚝的可能性。因此新桥小区政府采取“沙井金蚝文化节”的主题活动形式,以此推广当地的蚝文化。通过像金蚝美食节、金蚝产品展销会以及蚝文化展播等形式进行蚝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使得蚝文化在新桥小区中得以保留与传承。

三、案例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模式研究

通过上文对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街区关于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历史以及现状分析,实际上可以观察到,政府对于新桥小区历史文化以及历史遗迹的保护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同时目前新桥小区正推行由工业到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改造,因此文化产业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试图使新桥小区的历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例如在对沙井蚝文化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深知如今沙井街道的蚝产量以及质量已经大不如前,蚝文化在沙井市民的意象中早已超脱物质的存在,反而是一种沙井人对于本乡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因此沙井政府选择开启以蚝文化为主题的“金蚝文化节”的形式进行蚝文化的保护,一方面可以使沙井街道外的人员对于沙井蚝文化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唤起沙井街道内的市民对于蚝文化的回忆。再如新桥小区对于本乡的粤剧文化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代发展,粤剧文化就像跟时代脱节一般,缺乏新一代的青年观众且缺少相关的交流平台供表演团体表演、讨论交流以及供观众了解粤剧。为了使得粤剧在新一代青年人中能够得到传承,新桥小区选择“粤剧走进校园”的方式,在新桥小学等学校开设兴趣班等。而为了更加切合新桥小区的产业结构改造计划,新桥小区推出了“一公里文化圈”的文化兴起计划。

“一公里文化圈”文化战略是新桥小区政府在2018年所提出的产业改造战略之一。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将宝安书城作为文化圈的文化核心,将一公里内包括像清平古墟、万景楼等历史遗迹纳入文化圈的历史遗迹保护和旅游景区设计范畴(图7)。

以宝安书城为核心的原因是,阅读是深圳市在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深圳都会推出“读书月”的活动。而在沙井街道,乃至宝安区的范围内,宝安书城的开放性图书馆和电影院的配置是名列前茅的。同时宝安书城在设计时采取大型的阅读空间布局,使得宝安书城能够作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交流的平台。

而就清平古墟和万景楼而言,清平古墟目前正处于改造的阶段。由于清平古墟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诸如永兴桥(图8)、新桥粮仓(图9)等歷史遗迹具有历史保护意义,政府计划将清平古墟改造为“深圳西部影视旅游小镇”(图10)。这一方面能够通过主题型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古墟内的原住民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影视的文化教育形式,使得清平古墟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能够被大众所认知(图11)。

此外,在万景楼附近,政府计划建设一条历史古玩文化街,同时设立一部分现代的手工业者和创意设计者交流的工坊,以及与“一公里文化圈”内容相关的博物馆。

由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出政府对新桥小区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及传承的保护模式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对内采取“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将历史文化以兴趣班或者艺术课堂的形式向年青一代进行传递,同时将历史文化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提高市民对于本乡文化的认同感。对外则利用“一公里文化圈”作为历史文化品牌,辅以设立特色文化节日的灵活形式,吸引本乡以外的人对于历史文化旅游业的消费,提升本乡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该形式,增强本乡以外的人对于本乡文化的共鸣,增加他们的认同感,这也成为了政府对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历史遗迹保护的动力。

四、结语

通过对新桥小区“一公里文化圈”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战略模式的研究,可以从中总结出政府能够提出这一种战略的原因,并从中探索出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历史以及保护的新措施。首先新桥小区对于“一公里文化圈”的大胆设想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之上的: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以及107国道、广深高速等等。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新桥小区在对其文化产业的版图设想上有一定的开放性,即“大胆设想”。二是本地居民对于本乡文化的高度认同感。通过对附近新桥人的了解,新桥市民对于新桥小区的历史文化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文化情结,同时也希望本乡的历史文化和遗迹能够得到保护。以新桥小区的本地语言——新桥话为例,大部分的中老年人群希望他们的下一辈能够说新桥话、用新桥话。三是政府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同时能够全面推广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四是新桥居民对于精神层面的社会生活有强烈的需求。新桥小区虽以工业为主,但仍然有许多历史遗迹被遗忘,关于历史遗迹保护的方向一片空白,城市的基础建设相当落后。

在进行历史文化传承和历史遗迹保护的过程中,市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升市民对于本乡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促进政府文化产业的改造,同时政府也会结合市民对于历史文化在生活中有所融入的需求进行历史遗迹保护的合理分布,在进行产业改造时,尤其是文化产业方面,可以采取比较开放、灵活的形式,例如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化节活动、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的交流平台设立以及历史遗迹的有机改造等等。对于新桥小区,笔者认为其可以通过文创的方式使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活动更上一层楼,如使一些与新桥历史文化挂钩的文创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建立与新桥本乡文化相关的文创交流平台。通过設计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在各种渠道中进行宣传等文创传播形式,将属于新桥自己的文创品牌设立起来。

同时可以参考澳门郑家大院景区纪念品商店的文创产品销售形式(图12),就历史遗迹本身的特点进行相关周边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例如新桥粮仓的微缩模型,以清平古镇中的永兴桥、曾氏大宗祠为主题设计的明信片、钥匙扣(图13)等等。利用文创产品销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从经济的层面上援助有想法但缺少资金进行文创活动的年轻一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该种创意产品的设计、宣传、发售,将新桥本土的文化传播覆盖到更多的地区,使得新桥的历史文化及遗迹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钰均,赖为杰.深圳沙井实现产业转型大突破:沙井建成华南最大电子产业基地纪略[N].中国改革报.2006-03-30(8).

[2]温秋园.深圳新桥:工业重镇粤韵悠扬[N].中国文化报.2019-08-15(2).

[3]魏沛娜.为蚝修志,以蚝观史:《沙井蚝:前世今生》将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N].深圳商报.2017-07-11(B6).

[4]黄晓瑜,崔洁,唐成茂.中心路上“一公里文化圈”集聚近十家高端文化场所 宝安沙井:打造深圳西部文化高地[N].南方日报.2015-05-28(A11).

[5]深圳新桥:工业重镇粤韵悠扬[EB/OL].(2019-08-15)[2019-10-15].http://culture.workercn.cn/32871/201908/15/190815093433938.shtml.

[6]沙井人的“盛世蚝情”[EB/OL].(2015-05-27)[2019-10-15].http://www.sohu.com/a/16550337_148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