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与实践探究

2019-03-18李兴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李兴振

摘 要:为构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街道景观要素,突出城市特征,营造宜人、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探析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绿色街道理念,突出生态街道的设计手法,如缩小街道宽度、增加生物滞留池等,实现街道景观生态性功能。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生态性

街道是城市的“命脉”,街道空间具有带状性,除满足通行功能外,也提供休闲赏景等功能。对街道景观要素的整合与设计,既是展现城市人文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城市活力、构建自然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城市街道景观,犹如城市的“脸面”,共同传递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情感、时代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性设计,融合了街道景观所有要素,将街道作为城市活动空间和社交场所,发挥其经济、社会、文化功能,让城市居民能够参与其中,增进人居适宜性。景观要素的生态性设计,对城市街道建设与管理者而言,能够发挥街道交通链路功能。街道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体现了人本设计理念。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对于打造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城市街道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与设计界面

纵观城市街道,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地下设施、地面建筑物、植物、街道公共设施等。地下设施主要涵盖雨洪管理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排水设施等,直接影响绿色城市建设质量。地面景观主要包括植物、水景,以及硬质路基、路沿石、人行道等。这些景观的材质、属性、配置方式等,也会影响城市街道空间的微气候。街道上的植物,主要有灌木、花草、行道树等。行道树分割街道交通功能区,还可以提供纳凉空间,改善街道空间空气质量。合理的植被配置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显著生态效应。如利用植物树冠层来划分建筑空间,引入垂直绿化,打造建筑立面景观。建筑物是城市的必要部分,也对街道景观影响巨大。如建筑物的楼梯、阳台、拱廊、檐口等空间,可以作为城市绿植的重要场所。

在街道構成上,建筑物、地面交接所围合的街道空间,其景观设计界面可以分为底界面、侧界面、广告界面。底界面是由街道水平面与侧界面围合的平面轮廓,利用局部抬高或下沉手法进行设计,可以让街道底界面变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也有利于丰富街道的不同功能区间,优化街道景观层次。不过,对底界面的景观设计,要合理有度,在高差变化上,可以借助于地面铺装材料、图案、色彩等,形成不同的街头绿地、休闲空间。侧界面多是由建筑单体、构筑物等所形成的垂直绿化空间。从景观视觉来看,侧界面是街道景观的视觉焦点,也是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细节,如对边缘的处理,对建筑墙体的设计,对建筑檐口、局部空间的设计,都将直接影响城市景观的连续性。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隐藏与秩序》中写道:“在中国现代建筑整体表现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考查其细节局部,往往给人漫不经心的感觉,甚至出现细部极粗糙之感。”事实上,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细节更能反映城市的景观特色,更能诠释城市的定位与品质。广告界面主要是依附于城市建筑物上的广告展示面。在城市街道景观生态性设计中,广告界面分两类:一类是分布于建筑侧界面的广告牌,依附于建筑结构上;另一类为由支撑构件固定于地面的广告牌。从我国城市街道广告面形态来看,各类广告界面混乱,破坏了城市街道的整体性。

二、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

(一)城市雨水管理与设计

生态性设计要注重循环利用。雨水管理与设计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建筑物、铺装、绿地等,实现了城市地貌的分割,也直接影响雨水径流的方式。在传统城市管理中,下水道是雨水管理的重要设施,但并未被给予足够重视。为了实现快速排水,街道两侧附属绿地往往设计得高出路面,如此设计,让绿地上的雨水也快速排放到路面,反而降低了绿地自身对雨水的收集能力。从生态性设计理念出发,街道附属绿地如果设计时低于路面,采用缓坡方式,并在适当地方设置洼地,能够更好地收集路面雨水进行收集,增加绿地渗透功能。同时,考虑到城市交通工具带来的废弃物,如汽车尾气排放给城市空气带来污染,雨水径流受化石能源的影响含有碳氢化合物及重金属。传统雨水管理利用下水管道来将雨水转移到城市周边流域,而生态性设计要体现对雨水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减少径流量,改善水质条件,发挥其生态效应。如在城市街道两边设置种植沟、种植池,设计路牙石扩展池,使雨水渗透植物园区,以更好地利用雨水,实现对雨水的过滤、净化与渗透。

(二)城市街道铺装设计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步行道是重要要素,步行道的铺装与设计,在材料选择上要体现环保、节能、美观、经济、耐用等特性。有学者提出“气候性面层材料”,该铺装材料具有蓄热性功能,可以根据水文、风象、日照,来调节自身热特性,吸收太阳辐射热,削减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根据铺装材料自身的特性,对颜色、材质、渗透性等的生态性设计,来优化城市街道温湿度环境,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舒适度。如在步行街,设计透水性强的铺装地砖,减少雨水散失,促进植被吸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实现城市冷却效果。在生态性设计中,对铺装材料的选择,其蓄热性是重要指标。透水性材料孔隙率大,热传导系数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受热温度迅速上升,及至日落,快速散热,与空气温度形成平衡。据相关研究发现,热环境效果中,草地>红色混凝土连锁砖>花岗岩>瓷砖地面>沥青地面。另外,不同铺装材料的颜色、厚度、粗糙度、孔隙率等差异,也会影响热传导效果。因此,对于街道铺装材料的生态性设计,要选择蓄热性地的材料,特别是加大城市绿地面积空间,来构建宜人环境。

(三)城市街道植被设计

对于街道植被的设计,注重多样性。植被是生态性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植被通过蒸发、反射阳光,遮挡辐射来营造生态环境。在城市街道中,行道树的树冠能够遮荫,降低空气温度;树木绿叶吸收光辐射,改善城市空间舒适度;城市绿墙,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周围空气质量。研究发现,树荫能够有效遮阳,特别是大型乔木,其遮挡效果更佳。基于城市绿植的不同品种、树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各城市要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在城市街道不同区域,合理选择适宜的植被。如沿街树木宜栽种乔木,街道公园绿地注重多种绿植的错落设计,顺应植物生长规律,来改善街道空间环境。

三、城市绿色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

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将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目标,通过对景观要素的融合,来改善城市空间生态气候,打造绿色街道。在具体设计中,生态性不是单一模式,而是要立足城市街道生态需要,融入不同的设计策略。设计师在分析街道景观要素时,要注重各要素与水、能量的生态循环关系,提升城市生态可持续。

(一)缩小街道宽度,增加透水区域来改善雨水管理

打造绿色街道,需要对雨水进行科学管理,使其与街道景观形成良性循环,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条件。雨水的充分利用,可以缩小街道宽度,增加透水区域面积。传统街道设计强调汽车交通需求,街道宽度过大,而不透水区域面积更多,降低了街道的社交功能。美国波特兰市推行“街道瘦身计划”,减少街道宽度,如居住区街道宽度为3.6米,其他街道不超过8米。在街道上增加透水區域,通过设置街道公园、城市绿道,有效吸纳雨水,改善社区步行环境,增进当地的宜居性。

(二)借助生物滞留池降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本

在打造绿色街道的过程中,生物滞留池的设计,不仅能够吸纳街道、步行道的雨水,还能为城市提供不同的绿色空间。设计师可以根据街道空间,选择不同的尺寸、布局方式,设置生物滞留池。这些具有坡度、土壤条件的绿色空间,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微生物群落空间。如美国波特兰市通过颁布相关城市建设制度,以政策、标准方式来完善绿色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同样,从街道景观生态性设计上,充分将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融合起来,来打造海绵城市,降低城市生态维护成本。

(三)厦门环岛路街道景观的生态设计

环岛路是厦门城市主干道的重要部分,利用滨海区域来打造绿色生态街道景观。在环岛路步道剖面结构上,道路红线约60米,机动车道18~24米,非机动车道6~7米,人行道6~8米,其他为绿化带。在生态性设计上,步道一侧尽量增加绿植密度和种类,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交错设计成复合群落;在地面铺装上,以透水性材料为主,促进雨水下渗;减少架空步道、人工设施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四、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生态性设计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重视城市雨洪管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街道生态设计模式,有利于让城市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范开华.智慧城市街道景观设计[J].城市住宅,2019(9).

[2]罗媛媛,赵梓娟,张亚琼,等.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28).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梁燕莺景观设计作品选登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初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