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019-03-18郭璐霞

卷宗 2019年6期
关键词:钱穆梁启超

摘 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

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梁启超认为,每一种学术思潮的萌芽、形成与发展,都是和“环境变迁与心里感召”有很大关系,而其中,与“政治现象”的关系最为密切。他认为,明末到民初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界经历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政治形势发展变化因素的影响。并且他提出了“时代思潮”这一说法,认为只有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而且又能适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思想才可以被称为“时代思潮”。梁启超特别注重思潮的作用,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第二章的前半部分,还特意抄录了《清代学术概论》中论述思潮的部分,借用佛教中“生、住、异、灭”的传统概念,把清代学术划分称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还进一步指出,政治原因对分期的影响最大。其实从以往中国学术发展的特征来看,也可以看出每一时代都有一相对稳定的学术思潮,如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这种学术主潮的形成,一般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极大关系。

梁启超认为,清初理学的日渐衰落,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除了受到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当时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满族的入侵和统治,给汉族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打击,唤起了他们对于民族痛切的自觉,从而逐步引起了他们对于流于空谈的理学的厌恶和反感之情,转而开始讲求经世致用的学说。康熙之后,学术呈现出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梁启超对考据学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也主要是从社会政治对学术影响的角度来探讨的。从满族入关的顺治时期到康熙时期,因为统治秩序尚未稳定,清朝统治者对坚持气节的明朝遗民主要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只要没有明显危及到统治者统治,隐居不仕的明朝士大夫可以在他们的范围内著述、讲学,也可以不去响应为拉拢他们而特地开设的博学鸿儒科。康熙以后,政治环境有所改变。清统治者在征服全国后,社会逐步趋于安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康雍乾时期成为了清朝统治的全盛时期,即所谓的“康乾盛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而然有能力对文化的控制程度有进一步的要求,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更是成为必须。所以此时的清朝统治者开始施行文化高压政策。“凡当主权者喜欢干涉人民思想的时代,学者的聪明才力,只有全部用去注释古典。欧洲罗马教皇权力最盛时,就是这种现象。我国雍、乾间也是一个例证”[1]。康熙朝以后的文字狱,严酷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与此文化高压政策所相关的措施,还包括禁止结社讲学、烧书和毁书等。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初年那种因为充满爱国情感所导致的学术界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被扭转了。再加上明清之际的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都相继亡故,其后的学者即使承袭了他们的某些治学方法,但也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明末清初那种刀光血影的民族征服和强烈的亡国之痛而难以承袭前人的思想精髓。总的来说,康熙以后,由于受到了文字狱的影响,使得知识分子和文人普遍对于谈论和评议时政而心存戒心,于是對经世致用的学说开始避而不谈,转而走向了考证。

对于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梁启超也从社会政治视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清代考据学的治学方法已经及其类似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科学在当时并未兴起,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八股科举制度。八股与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学问尤其是科学,并没有相容性,它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其他的一些政治原因,如传教士传教事业受到挫折,大部分的西方传教士和学者都被驱逐,导致科学并未兴起,西方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延迟了二百多年。

2 与钱穆同名作差异比较——以著述宗旨为例

在梁启超之后,钱穆“因与任公意见相异”[2]写作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所谓“意见相异”,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著述宗旨上的差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述宗旨是认为清代汉学是宋明理学之反动,开篇即题为《反动与先驱》,即认为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产物。其实这从梁启超个人经历也能看出,由“乡人”到“国人”再到“世界人”,他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甚至是对之前的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到1920年,梁启超亲赴欧洲进行游历和考察。在这期间,他目睹了在遭受战争破坏之后欧洲各国的残败萧条景象。这种情景使他认识到“科学万能论”已经破产。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所说的“科学万能论”已经破产并非等同于西方文明破产,也不是不要科学,相反,此时的他仍然对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并对欧洲前途充满着信心,他认为“欧洲的文明是建设在大多数人心理上,好像盖房子从地脚修起,打了个很结实的桩儿,任凭暴风疾雨,是不会动摇的”[3]。正是因为在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他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态度,并且他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之前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并由此开始了探索中西文化化合的道路。“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4]“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5]“近年来西洋学者,许多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我仔细想来,我们实在是有这个资格的。”[6]正是在中西文化化合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梁启超开始转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在此种背景下,他逐步完成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前期与后期思想心态的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具备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自我否定精神。

而钱穆则对“反动”一说颇为不赞同,认为宋明理学在清代仍然有其生命延续,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中这样回应:

治近代学术当自何始?曰:“必始于宋。”此书于明末以来学术发展中梳理出宋学的潜流,提出宋学的精神是经世明道,尤其指出“学问之事不尽于训话考释,则所谓汉学方法者亦惟治学之一端,不足以尽学问之全体也”[7]

其实从中国整个学术思想演变的全过程来看,因为思想有其联系性,所以钱穆的“继承说”是合理的。在钱穆看来,对于明末的学者而言,宋明理学是他们最重要的知识资源,理气心性等仍然属于他们的著述范畴,而且他们总是以寻找真“理”为旨归。不管清朝统治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仍然尊尚理学,所以理学在整个清代一直存在。“即使是戴震这样一位清学的集大成者,他从事考证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阐明‘义理,而且就整个清学正统派来说,‘由训诂以求义理正是他们的目的”[8]。所以说,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待清学,钱穆“继承说”无疑是正确的,清学直接承袭了宋明理学。

但就清学本身来说,梁启超的“反动说”似乎更为合理一些,原因有四点,第一,梁启超虽然有反理学的说法,但是他也注意到了清初诸老对于宋明之学的继承,而且他更为强调的是清学对于明末道学的反动;第二,就清学本身而言,总体上它和宋明之学那种重德性之知相比,更加注重闻见之知,而由闻见之知见德性之知,很明显,这是对宋明之学的一种反驳;第三,明王朝的灭亡的确带给了士大夫们强烈的刺激,自此后学风渐渐趋实,而清朝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也的确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不敢言真‘理而只能埋头于经典考据;第四,清学愈向后发展,信汉信古以排宋学的潮流愈明显,甚至如“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已走上反理学的道路,是对宋明理学的一种反动”[9]。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大都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之上,而其中必然也会相对的继承一部分旧事物的东西,但总体而言仍是对旧事物的反动。清代学术的主流是考证学,作为一种学术主潮来说,可以认为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

3 结语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学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于我们今天进行清代学术史研究意义重大。他在著述时十分注重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而关于与钱穆同名作著述宗旨的不同,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产物,这从梁启超个人经历也能看出,由“乡人”到“国人”再到“世界人”,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20世纪已经过去,而我们又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20世纪的学术史進行总结和评价,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总结和撰写有关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著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仿效范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22.

[2]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162.

[3]梁启超.欧游心影录[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梁启超.新民说[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梁启超.欧游心影录[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8]周国栋.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J].史学月刊,2000,(4):115.

[9]同上.

作者简介

郭璐霞,女,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美关系史。

猜你喜欢

钱穆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钱穆:博学通儒人文大师